石涛是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作画构图新奇。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石涛小品山水画》选石涛小品山水精品,印为大开本,散页装,经济型画册,供国画爱好者和学习者临摹借鉴之用。
历代经典山水解析系列是海上著名山水画家萧海春先生近几年致力于传统山水画教学实践的课徒画稿。学习山水画最基本的入门方式是画好树法与石法。萧海春先生多年来精研传统经典山水,尤其对经典山水作品中的树法、石法加以提炼、分解、研习,将经典山水树、石的各类技法演绎并传承下去。本书是此套系列中关于石法的一本图谱,选取了李成、范宽和郭熙经典山水作品中石法作品作为范例。这是一套很好的学习山水画技法的图谱资料。
郑百重教授编著的《山水画大讲堂》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深入分析了各种流派的技法以及写生、创作的各个过程。郑百重教授潜心研习中国画五十多年了,从事中国画教育也已经三十多年。从东方到西方,读书、写生、研究、教学贯穿着他的艺术生命。他有独特的艺术视野和成就,是一位在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画家。他把自己的学习和创作经验凝聚在这个《山水画大讲堂》里,现在又增加了许多电视节目里没有的新资料,既是一本系统详实的技法书,也是一本生动的艺术论著。能给爱好中国画的朋友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宴。
《关于中国画的用笔》、《临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体会》两篇,是作者过去写的文章,作者认为可以补充这本书的内容。其中关于用笔,是用了很多的时间出来的,是作者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篇。另外三篇“临摹提要”,是1998年应北京故宫博物院之邀写的,其中对临摹的方法、步骤等写得比较详细。《关于山水写生课教学的几点思考》是作者对山水写生这门课程几十年来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的一些看法。以上几篇文章,包含了作者的教学想法和思路,也是作者讲课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称做“教案”吧,因此一并编入了本书。 山水画的临摹和写生如同山水画的两个翅膀,要飞得高,必须两个翅膀都要硬,这就是作者对未来的画家们想要说的。
《双喜图》树干上暗藏玄机?徐悲鸿说米友仁才是世界印象主义“开创者”《清明上河图》的朋友圈都隐藏着哪些秘密?知道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却没见过虢国夫人的美貌?熟念莫奈的干草堆系列却从没感受过马远水的千波浩渺?看遍欧美各大博物馆,还记不记得那些年流浪国外的中国名画?Come on!走近我国大好河山文人墨客,和马姑娘一起聊聊画画! 一本了解中国古典水墨绘画的之书。《山山水水聊聊画画》以朝代为划分,选取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的水墨代表画家与画作,如顾恺之、吴道子、李唐等。以通俗活泼、浅白有趣的文风,通过讲述画作与人物的故事,指出阅读中国水墨画的重点与方法,是帮助一般读者欣赏中国水墨的入门佳作。
这幅作品的特色在于运用单纯的墨色,出色地描绘了山间大气和阳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虽然是冬天枯寒之景,树木尚未发芽,但大地已经开始复苏,枯瘦的树影间,浮动着濛濛雾气,而且在山谷间升腾弥漫。 画面描绘的是早春来临的山中景象: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此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 描绘有林木,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虬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的墨笔勾勒,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此图是郭熙的代表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左署款“
梁树年先生是当代山水画家,同时又是一位的美术教育家。其早年入室弟子白雪石早已功成名就,被北京画界誉为“山水画大师”;六十至八十年代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大都已成为当今画坛中的中坚力量;此外,还有一批于学院围墙之外培养起来的梁门弟子,如今也已名声鹊起,成为很有希望的画家集群。 两年前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的松石友“八人山水画展”、“小品展”、“写生展”以即即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松石友八人山水画展”向我们传递了这一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