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基于作者多年研究黄公望画法的经验总结与画法解析。内容包括概述,画具介绍,绘画技法与作品欣赏,绘画技法解析中分为山石、树木、泉瀑、点景人物四大类,同时归纳、分步骤解析了黄公望常用皴法,使内容更浅显、易掌握。
张仁芝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山水画家之一,在大学时代,他和同学们一起受教于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诸先生。毕业之后,他来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研习传统山水画,深入领会其精髓与文化内涵。在其后几十年创作生涯中,他沿着可染先生之路“精读传统和大自然两本书”,以自己的画笔为祖国山河立传。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视野开阔,景观丰富,并以气象万千的构图,娴熟多变的笔墨,创造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影响深远的山水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坛的地位。 这里集中展示的三十余幅扇面山水画作品,内容主要分两部分,即《黄山山水系列》和《山河杂咏系列》。在这些尺幅方寸的扇画空间中,本着“无法是为至法”的理念,张仁芝表达着特定环境下的不同情思意韵、文化襟怀、美学取向、笔墨追求,他泰然自若、胸有成竹、
本套书从广大国画爱好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全面阐述了写意画的主要特点、笔墨技法和常用技法,系统地阐述了写意画的基本概念,学习过程与方法,工具材料,循序渐进地阐述了写意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方法。内容丰富,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示教直观,读者阅读以后,可以加深对国画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技法上得到提高。
曾刚以山水画名世,是因为他的艺术总带着特有的诗性和强烈的个人气息,形成了一种独具气魄与内涵的笔墨语言。曾刚生长于峨眉山脚下,巴蜀文化的丰厚、沉郁、神秘、博大给了他生命的最初启蒙,也滋养了他日益茁壮的艺术之树。《曾刚画集》收录了作者百余幅作品,作品为梦开始的地方,雪乡风情(之一),独红一枝映沧桑,生命,寻幽图,青山不老绿水长存,蜀山秋韵,红树秋山雁来多,幻境,龙啸(之一),雪域圣峰,登高壮观天地间,波间不断千峰雨林上争喧七涧泉,晨曲,悟禅,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等。
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本系列图书专门为国画初学者量身定做,涵盖了国画中山水、花鸟、云树几大类,着重于单个题材的演示,从局部到整体,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讲解与示范,便于读者掌握中国画基础的笔墨与造型技巧。 《国画入门:千姿百态的山水云树》是“国画入门”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为6章,由浅入深地教你如何轻松掌握国画中山水云树的各种绘制技巧。书中分别介绍了山石、水、云、树及点景的画法,每种画法讲解后都有各式各样的图例,可以供初学者们临摹;最后通过创作的方式让读者加以练习,提升读者的绘画能力。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喜欢画山水云树的读者、国画培训班、爱好国画的初、中级读者,同时也可作为各地老年大学的实用教材。
《唐人诗意图(魏剑峰绘唐代山水诗画百图)(精)》主要展示了画家魏剑锋利用传统山水画技法,对唐诗中的高远意蕴进行了自己的表现与诠释,融诗入画。共100件作品,所画均为中国传统山水画,这其中《蓝田山石门精舍》《登鹳雀楼》等是其中的代表作。本书所刊印的画作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一次结合。其笔墨张弛有力,落款题字彰显书法功底深厚,以诗入画,画境诗境均格调高雅;画面布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陶冷月》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事迹,画论理念,技法特色,前承后传。作者的画有“结构神韵,悉地国粹,传光透视,特采欧风”的特点。《陶冷月》所绘画的山水、花卉、走兽、游鱼、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让人看了回味无穷。此外,《陶冷月》还具有很高的鉴赏性。是爱好绘画的读者珍藏品。
这是我的又一本画集,比起前两本来说创作的分量更多了些,写生作品在其中仍占的比例。它略显粗糙还很不成熟,但每根线、每点墨均是呕心滤思的记录,是岁月忽逝的印痕,是交织着感觉和经历的混合体,是彼时彼地物我交融的直接冲动。画面无声,我把它一张张翻过去,感觉就像一首老歌的旋律,一种曾经熟悉的花草香,勾起的是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与同道去安徽黟县,在白墙青瓦间凝望雨后深邃的蓝天与美妙的云彩,次“尽曰看云首不回”,心中充满了对无限的呼唤,对超脱的渴望;我与父辈来到陕北嘉县,站在香炉寺的栏杆旁,次感受到大地母亲的苍凉悲苦,巍峨匍伏的山梁,干旱无雨,黄河浊流,一去不返;我带学生来到位于太行山的郭亮村,次感受到什么叫英雄穷途欲哭无泪。刚健伟岸的红色绝壁,寸草不生,望不到顶,只有一股甘冽的细流直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画家立于天地之间,万象在旁。神思融趣,忽然划然,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所闻所感;绝叫一声,纵横万状,以成精品。吾国绘画渊源有自,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林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间出,风格迥异,自成风范;浩浩长江,巍巍昆仑,不足以道其高远。后人欲知其详窥其妙,亦难矣。 予生不能为画,而纵观古今名家之作,与其一时不得不然之变,始知法后能知无法。前辈有言,此道中尽可寄兴,其然欤?展读历代名迹,更觉其法如镜花水月,宛然有之,不可把捉;而其无法,如长天清水,茫宕无际。 吾社襄今古,选历代名家之尤者,道其生平事迹、画论理念、技法特色、前传后承,使览者窥一斑而见全豹,知一画师而晓一代之画,读数十名画家之集,而知吾国数千年绘画文明之概况。
《大家讲堂·当代国画大家范本鉴赏:方向(山水卷)》内容简介: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一书中曾说道:“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墨必须有机结合,相互映发,才能地表现物象,表达意境,使画作神形兼备、气韵生动。“离墨则无笔,离笔则无墨”,两者相依,不可分开。要使画面线条富有变化,必先讲究用笔,运笔时作者要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毛笔特有的笔锋给画家提供用武的“利器”,正、侧、顺、逆、轻、重、虚、实全仗笔尖锋芒来尽显“筋、肉、骨、气”四势。而墨则被认为具有“五色”。用浓、淡、干、湿之墨,使烘、染、破、积诸法在一方纸上尽显劲健、柔婉、飞
叶子先生的文章就所见《游春图》原作,从《游春图》的时代风格,《游春图》的辅助依据及流传考略,傅熹年一文的局限与错误以及书画鉴定的方法论等问题展开论析,认为《游春图》确系展子虔的原作真迹,而非“北宋的复制品或徽宗画院的复制品”。 本着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普及书画鉴赏的基本知识,征得叶子先生的同意,我社决定将这篇论文公开出版。为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游春图》,我们还将傅熹年、张伯驹先生有关《游春图》真伪的文掌作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对比。 中国书画鉴定是一门科学,是集欣赏、鉴定、品鉴、诠释、庋藏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真伪的鉴别又必须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目鉴和考证相结合的基础之上,除了需要具备的文化学识之外,还必须掌握与书画相关的笔墨内蕴、师承渊源、个性风格、文献
整个画面,林木挺拔,郁郁葱葱,意境幽深;山石用披麻皴,树叶点勾结合,分别用石青、石绿加以点染,呈现出一派春日景色。画中写重山峻岭,纵向逶迤,层次深远;构图平中带险,又有松溪水榭、亭桥山居错落其间;笔法秀劲,气韵苍润,色调沉着凝重,为王原祁晚年之佳作。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画家立于天地之间,万象在旁。神思融趣,忽然划然,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所闻所感;绝叫一声,纵横万状,以成精品。吾国绘画渊源有自,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林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间出,风格迥异,自成风范;浩浩长江,巍巍昆仑,不足以道其高远。后人欲知其详窥其妙,亦难矣。 予生不能为画,而纵观古今名家之作,与其一时不得不然之变,始知法后能知无法。前辈有言,此道中尽可寄兴,其然欤?展读历代名迹,更觉其法如镜花水月,宛然有之,不可把捉;而其无法,如长天清水,茫宕无际。 吾社襄今古,选历代名家之尤者,道其生平事迹、画论理念、技法特色、前传后承,使览者窥一斑而见全豹,知一画师而晓一代之画,读数十名画家之集,而知吾国数千年绘画文明之概况。
《丹青锦囊·山水篇:衣冠杖履》由郭善涛、李丰原主编,《丹青锦囊·山水篇:衣冠杖履》按朝代进行整理编排,撷取局部细节,重点突出地展示给所有中国画爱好者,以方便画家、研习者在创作或鉴赏研究时,不仅能看清细节之形象,也可参考古人的表现方法。
溥儒,字心畲,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生于光绪二十三年,清道光宣宗皇帝曾孙,恭忠亲王奕诉的孙子,贝勒载滢的次子,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台湾逝世。 溥心畲先生少年时就读于清室为贵胄开办的法政学堂,毕业后的赴青岛入礼贤书院学习德文、先后两次赴德留学,并获得柏林大学的天文学和生物学博士学位。然而,使溥先生饮誉海内外的却非这些,而是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深厚造诣。他把诗书画融于一纸,珠联壁合。步中国画坛数十载,在四十年代被人誉为南张北溥之美称。
本书是学画扇面山水的工具书,墨稿可以作为临摹练习的范本,彩稿可以作为进行设色的参考。这本书主要展示了十二幅北派名家的山水作品,有的是直接临摹,有的则是摹名家笔意的创作。作者深入研习北派山水特点,临摹大量作品,画风细腻、笔墨娴熟、构图严谨,相信本书可以满足广大国画爱好者的学习需求。
泼彩山水以其瑰丽神奇引人入胜,也曾因其变幻莫测让许多初学者不得要领望而却步。实际上运用恰当的方法,泼彩技法并非难以掌握。本书针对于这种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了从泼彩山水画的素材搜集、笔墨运用,到构图、创作方法等基本技法内容。全书共分五章,图文并茂,技法讲解以图为主,文字为辅,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国画爱好者、离退休老同志、少年儿童和初学者学习和临摹。
老年大学的山水画教学是专门为满足老年朋友们对山水画的喜好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山水画教学,难度不宜太高,但也不能流于一般普及读物从技法到技法的浅显,必须强调的专业性。鉴于此,在编写本教材时.我们摒弃了以往老年大学山水画教材的纯技法性,把理论与技法结合起来,不但说明“怎样做”的问题,更要说明“为什么”的问题,使理论落到实处、技法找到来由。另外,对于山水画教学本身来说,其特征是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学科自身的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与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山水画是造型艺术)矛盾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山水画教程》在编写过程中极力使逻辑性与形象性趋于统一,并运用大量图片,使图文结合,更加直观易懂。同时,对具体的实践做出科学的程序设计,并且广泛吸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