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汉碑中,从用笔到结体而形成完整规矩的,此碑是可数的代表作品。隶书体势的首要特征是扁方的横势,是真正的〔横平竖直〕的字体。在点画中的突出表现是波磔粗重的动势。如横画,先从笔蚕头处切入,然后笔锋下按,即用所谓的〔跪笔〕,顺势提笔用中锋运行至最后,斜提用侧锋回锋落笔。兀成横画用笔全过程的笔法。竖画与横画用笔过程类似。但隶书的撇画则为前轻后重,前提后按,笔尾往往成逆势。捺画是显示隶书特点的笔画,其尾笔称〔波尾〕或〔雁尾〕。(一般说成〔燕尾〕,不确。〔燕尾〕形为剪刀。为颜真卿书体捺画所有。隶书捺画应为〔雁尾〕才是)。在一字之中要〔雁不双飞〕,即一字内的笔画不宜出现两个〔雁尾〕笔画。〔蚕头〕是在横画起笔时表现的。〔蚕头〕在一字之中同〔雁尾〕二样,不宜双用。如〔丰(年)〕字,在最下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唐贞观六年。全碑高2.7米,宽0.93米,共24行,每行49字。欧阳询在书写时一笔不苟,十分严谨,尤其讲究用笔之法,其特点是: 1.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笔势灵活生动; 2.用笔精细,动作幅度小; 3.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特别是横竖画的起笔,多用凌空取势折锋起笔,收笔亦须回锋。 4.点画呼应,笔势连贯,相同的点画并列要求变化。 5.钩画特殊,竖钩形小而丰满;竖弯钩取法如隶书“波画”;而“心”钩,“戈”钩则翻笔如魏碑。 6.竖画多与字心取相背之势,这与颜体之外拓刚好相反。 7.捺画中平捺的落笔多用折笔藏锋,斜捺的落笔多为露锋,而且捺脚都驻笔成方,提笔出锋,弧度很小。
《名人名言集字创作 赵孟頫行书》在临摹中尝试创作,在创作中感悟名言。 赵孟頫一二一五四年 三三年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的篆、隶、楷、草诸书皆精,以行书楷书为最。其书学宗二王,博采名家之长,自成一体。行书用笔温润圆劲,内藏筋骨,流美于外,笔画精到细腻,结字严谨简静,体态妍美。有人说他的字写得太漂亮了。漂亮有何不好?字就应当写好写美,雅俗共赏,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双重价值。还有人说赵体柔弱,这实属书者无赵之功力,难以达到其精妙之处。看其书作《相州昼锦堂记》、《嵇康绝交书》,线条刚劲,用笔老辣,字字都不软弱。赵孟烦一生研习书法,其字既秀美又劲健,用笔结字处处示人以法,是我们学习行书的极好教材。
唐代佛教兴旺发达,庙宇林立。当时高僧去世,一般都要求大书家为之写碑铭,以期流芳千古。《不空和尚碑》即是唐代书法家徐浩为不空和尚而书的,树碑歌颂功德。碑文为严郢撰,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建。碑高305厘米,宽99厘米,计24行,每行48字。碑身中部有折断痕,碑文残缺。现藏于西安碑林。 《九成宫碑》是欧阳询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学习书法,学习楷书,训练书法基本功的重要范帖。《九成宫碑》全称《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2),原碑在陕西省麟游县。魏征撰文,欧阳询七十五岁时书写。为什么称《九成宫醴泉铭》呢?九成宫原名仁寿宫,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营建,据《唐书·地理志》称,此建筑“周垣千八百步”,即五里余,东西长一千零十米,南北三百米,在陕西麟游县“万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之阳,北依
在各种汉碑中,从用笔到结体而形成完整规矩的,此碑是可数的代表作品。隶书体势的首要特征是扁方的横势,是真正的〔横平竖直〕的字体。在点画中的突出表现是波磔粗重的动势。如横画,先从笔蚕头处切入,然后笔锋下按,即用所谓的〔跪笔〕,顺势提笔用中锋运行至最后,斜提用侧锋回锋落笔。兀成横画用笔全过程的笔法。竖画与横画用笔过程类似。但隶书的撇画则为前轻后重,前提后按,笔尾往往成逆势。捺画是显示隶书特点的笔画,其尾笔称〔波尾〕或〔雁尾〕。(一般说成〔燕尾〕,不确。〔燕尾〕形为剪刀。为颜真卿书体捺画所有。隶书捺画应为〔雁尾〕才是)。在一字之中要〔雁不双飞〕,即一字内的笔画不宜出现两个〔雁尾〕笔画。〔蚕头〕是在横画起笔时表现的。〔蚕头〕在一字之中同〔雁尾〕二样,不宜双用。如〔丰(年)〕字,在最下
《胆巴碑》,元代赵孟頫书,纸本,楷书,现藏故宫博物院。是赵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六十三岁,为赵氏晚年楷书的代表作。笔法秀媚,苍劲浑厚,独具风格,于规整端严处见潇洒,点画顾盼有致,用笔沉着峻拔,充分体现了赵氏书法的风韵和神采。楷中带行正是赵孟頫顷大字楷书的特点, 很适合初学者临习欣赏。
本书在分析这个碑本时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用“定量分析法”,利用了尺子和角度仪对字的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寻找出其中许多结字规律,并力求概括出这些特点;二是用打“字格”的方法,对此碑书法的结构、点画、部首的分布进行研究。魏碑书法的结构、点画、部首的分布进行研究。魏碑的刻石书法,由于年代久远,对碑有残损,字口多不清晰。今人为方便学习,对碑中的字体选精祛劣,进行了放大整理。所选范字被放在页面的方格中,一般初学书法的爱好者常常会误以为那个方格就是写字格。其实这样理解晃够准确的。这次把所选范字沿字的笔画外围打了方格,认定这个方格既是字的“字格”。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字的结构、笔法、笔意,寻找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初学写字的人能有帮助,而对有书法学习基础的人也会有启发。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唐贞观六年。全碑高2.7米,宽0.93米,共24行,每行49字。欧阳询在书写时一笔不苟,十分严谨,尤其讲究用笔之法,其特点是: 1.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笔势灵活生动; 2.用笔精细,动作幅度小; 3.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特别是横竖画的起笔,多用凌空取势折锋起笔,收笔亦须回锋。 4.点画呼应,笔势连贯,相同的点画并列要求变化。 5.钩画特殊,竖钩形小而丰满;竖弯钩取法如隶书“波画”;而“心”钩,“戈”钩则翻笔如魏碑。 6.竖画多与字心取相背之势,这与颜体之外拓刚好相反。 7.捺画中平捺的落笔多用折笔藏锋,斜捺的落笔多为露锋,而且捺脚都驻笔成方,提笔出锋,弧度很小。
“王羲之《兰亭序》集字临创”主要以王羲之《兰亭序》帖为编写范本。王羲之行书具有潇洒流畅、优美俊逸的无穷魅力。其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其势贯通,或笔断意连,或提按顿挫,生动自然。《兰亭序》被世人誉为“天下行书”,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后人学习行书的范本之一。施志伟编著的《兰亭序·集字临创(行书技法精讲精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所有集字为主体,逐字精讲临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技法要求。二是在技法点拨的同时以图示的方法,辅以各范字笔画的运笔走势轨迹,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易懂。本书可作为学校书法教学和书法自学者的教材或字帖。
《历代碑帖法书选:汉乙瑛碑》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书家辈出,书法宝库十分丰富。为了适应广大初学者特别是中等学校学生临习传统书法的迫切要求,以及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的需要,我们选择了历代各种书体和书家的一些作品。
小楷始于锺繇,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一变,书风由质朴而妍媚,隶书影响减弱,楷书特征完备。王羲之小楷用笔明快,写法简便,结构端庄精致,体态均匀整饬。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有所发展,用笔秀劲轻盈,笔画伸展,轻灵飘逸,散朗多姿。总之,二王小楷奠定了小楷书的法则。本书收录王羲之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及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者。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峄山刻石》为“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系列之一。《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峄山刻石》选用宋拓或海内外孤拓影印,配以简体释文和标点,再现碑帖的文化内涵,撰义详细的碑帖历史沿革、作者生平、文化背景、历史影响、碑帖书法特点和历代名家的评论,并附录历代名人题跋,使之内容加丰实。
《汉礼器碑解析》是以汉代碑刻《礼器碑》为基础,从碑字的书法艺术特色、笔法、结字、章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解。《汉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等,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敕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其书风细劲雄健。端严、峻逸,方整而秀丽。 全书结合碑帖内容的理解、学习对书法创作的常用章法举例讲解,其宗旨是使初学隶书书法的人从一开始就得到严格的用笔方法的训练,懂得结字规则,最后达到对书法创作章法的掌握。使初学者在书法练习中体会用笔原则,扎实地掌握用笔的基本功,直至进入书法创作阶段。
赵佶,即宋徽宗。生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一〇八二年),卒于南宋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年五十四岁。宣和七年金兵入侵,传位于赵桓。赵舍由于个人爱好,在位时广收古物、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画技法颇有造诣,书法得力于唐薛稷,别具风格,自称“瘦金书”。 《千字文》卷系小字楷书,书法瘦硬劲挺,为赵佶传世墨迹中的珍品。卷末自题:“崇宁甲申刚岁宣和殿书赐童贯。”甲申为崇宁三年(公元一一〇四年),时赵舍二十三岁。原件每行十字,为保持字的原大,现割裱每行八字。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秾芳诗》卷系大字楷书,每行二字,共二十行。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字文》与《秾芳诗》同是瘦金字,风格各异。现合并一册,影印
《唐张旭草书四种》共收录了张旭草书四种,分别是刻石《肚痛帖》、《疾痛帖》、《千字文》和墨迹《古诗四帖》;《肚痛帖》刻于北宋嘉佑年问,传为僧彦修摹刻,附在彦修草书刻石之末,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疾痛帖》刻于《淳化开帖》,此次编选采用的底本是清顺治三年(1646)摹刻明代兰州肃王府本,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千字文》残石今存六块,约二百三十字,《类编长安志》记此帖『干元二年(759)二月八日旭书』,北宋时曾有摹刻,而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残石则可能为明代重刻。《古诗四帖》墨迹为五色笺本,高二八。八、长一九二。三厘米,共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计五言古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诗,后两首为谢灵运诗,今存辽宁省博物馆。《唐张旭草书四种》由西安碑林博物馆王其樟、陕西省电影公司王琪提供底本、剪裱整理并释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