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甫(一八四九至一九〇八),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 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标准给予了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了自己寓险绝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书中的史黄门《急就章》可与皇象章草《急就章》相互参照,补充学习。
此碑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北魏刻石,无年月,无撰书人姓名。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楷书,十行,行二十三字。清乾隆年间钱塘黄易访拓后始显于世。为龙门造像二十名品之一。北魏造像记每用别体字,此碑尤多。 此碑为魏碑中方笔露锋的典型代表,笔画锋颖外露,角棱若刀,结体扁方紧密,点画厚重饱满,与《始平公》如出一辙,显得雄峻非凡,端庄隽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此碑列入『能品下』,并云:『若《杨大眼》、《魏灵藏》、《惠感》诸造像,巨刃挥天,大刀斫阵,无不以险劲为主。』又云:『《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郑长猷》诸碑,雄强厚密,导源《受禅》,殆卫氏嫡派。惟笔力横绝,寡能承其绪者。』 今以此碑旧拓本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马识途百岁书法集》收集了此展览的书法作品两百余幅,书写的内容有马识途先生自己创作的诗词,有名家的诗词,同时还配有诗词的解释文字,其作品中蕴含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此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平城,北魏王朝定都九十七年(三九八~四九四)的京城,即今山西大同;魏碑,亦称北碑、魏楷,专指北魏及东魏、西魏时期碑铭、题刻的文字。魏碑书法,系介於汉隶、唐楷之间的过渡性书体,形兼隶楷,方正凝重,自清代以来倍受推崇。魏碑铿锵,『颇具尚武』精神。??北魏是鲜卑拓跋族创建的政权,仅就书法而言,清河崔玄伯及其子崔浩、范阳卢渊及其子卢湛等,或法钟繇书,或传卫瓘体,皆善草隶,故史称『魏初工书者,崔卢二门』 。太武帝平定北方之初,因当世书体、文字缭乱,特造新字千余,诏曰:『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随后,司徒崔浩撰成《国史》,立碑於平城通衢,流芳后世者,盖北魏书学。??按北魏平城时代,在首都先后设立国子太学、中书学,孝文帝太和中改为国子学,公卿子弟多由中书学生而后入仕。中
《东汉甘陵相尚博碑》由王宏昌编著。 甘陵相尚博碑,全称《甘陵相尚府君之碑》。碑文残存11行,满行30字,1922年12月在河南省孟津张羊村北一座北魏墓中出土,发现时,该碑己被魏人劈为三块,作为墓门用石,现仅存两块。一块残高185cm、宽26cm、厚20cm,存字6行,碑额题“甘陵相尚府君之碑”篆体大字。 另一块残高149cm、宽23cm、厚20cm,存字5行,各行首字均缺,共存碑文300余字。此碑姓氏已残缺,只留有“讳博、字季智”。 碑文记载了博所任官职,以及对他的称道赞美之词,至于博的生平事迹未提及。关于立碑年月,近人王国维认为:“此碑额署甘陵相,其人必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清汉国政治甘陵之后,而立碑又在其后,当在后汉末矣”。1998年在河南省博物馆展出。该碑额为篆书,碑文隶书。字体稳重秀逸,笔力遒劲。可以说是开狂放姿肆的魏碑
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让广大书法爱好者领略到中国古典书法的一种理想境界,以柔寓刚、外柔内刚。初学者可根据每个字的用笔、结构、布势等去临摩。本书当为罕世珍品,可以说是初学者的范本。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 。现存于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整,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从此碑的书艺上看,其用笔特征是很明显的: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从其书风上看,此碑的阴柔之美为其特色,寓清秀于风月之间,开明丽清雅一路。历代将它视为汉碑至宝。
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〇五),原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其一生刻苦自励,交游广阔,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保持布衣本色,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后人赞誉他『一袭布衣,两袖清风,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作为清代中期书坛巨擘,邓石如篆、隶、楷、行、草书无所不工,尤以篆隶人称道,其小篆师从李斯、李阳冰,结体略长,并富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运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以丰富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点画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之典型,对篆书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其隶书亦能以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此碑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的规矩,为唐各碑之冠,也是书法爱好者的入门典范。
本系列丛书涵盖面广,贴近当代读者的讲求实际需要。内容健康向上、清高高雅、脍炙人口。同时,本书将原碑碑帖帖字放大,使碑版字字口清晰,帖字墨迹毕现。对原碑帖中因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而难以卒读的字进行修整,使其恢复原碑风貌。原碑帖中没有的字,则由编著者根据原碑帖法度,从原碑帖字中优选相关部件组拼修整而成,使其与其他集字和谐统一。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的一种,其集字选自欧阳询的碑帖《九成宫》。欧阳询,初唐书法家,“颜、柳、欧、赵”楷书家之一。其书力度极强,挺劲峭拔,棱角森然,自成面目,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极大。《九成宫》全称《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的代表作,凸显了欧书劲险严谨的风格特征,遒劲之中不失婉润,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楷模。此碑刻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四月,立于
《十七帖》展现了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草书风貌。全篇寓妍姿于高古,似拙朴反俊俏。其草法简约,气息静穆,侧锋用笔处刚烈果敢,深得章草之古意;其字行之间,摆动呼应,游丝映带,神情相属,又有今草之流丽。尺牍信札,意不在书,自然天成,境界开阔,为『书圣』晚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作,真可谓草书之典则,通变之渊薮。相传元趟孟俯以临习《十七帖》为日课。明董其昌曰『草书以《十七帖》为宗。』清蒋衡《拙存堂题跋》赞:『《十七帖》为右军得意书,其精熟处如庖丁解牛,神行官止,不可思议。』后世书家已将《十七帖》作为学习草书的不二模板。
《兴福寺断碑》,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现存于西安碑林。此碑为集王书十大家之一,名声仅次于唐怀仁集
《蜀素帖》绢本,行书。本帖字迹匀称,笔势圆 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苕溪诗》北宋,米芾 书,纸本,行书。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 笔迅疾,纵横恣肆。《吴江舟中诗卷》,全卷31.3× 559.8cm,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 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 薛元明主编的《宋米芾苕溪诗卷蜀素帖吴江舟中 诗卷》针对每一种碑帖,配备翔实的技法解析,就具 体字例进行归类,给予学书者以丰富、可靠的启示。
张猛龙碑刻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碑文正书阴刻,无撰书人姓名。碑阳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碑阴十二列,镌刻立碑官吏姓名。额题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阴文十二字。碑文记载张猛龙任鲁郡太守时的政绩。原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碑石陈列馆。 此碑书法俊秀刚健,开唐欧阳询、虞世南之先导,而额书尤险劲,诚为北魏碑书难得之笔。清代包世臣、康有为等都赞赏此碑精能造极,不可名言。事实上爨龙颜之奇古,比干碑之瘦硬,李超、杨大眼之峻整,南碑之气韵,张猛龙碑都兼而有之。其姿态翩翩,秀丽溢洋,结构精能,格调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