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系先秦战国刻石文字。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作《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且代表性。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时原,唐初被发现。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特别是后两者,曾先后作《石鼓歌》称颂。自此《石鼓》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一○四九至一○五三)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一一○七至一一一○)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人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据载宋人为使石鼓文字免受损害,曾填嵌金泥加以保护。金人获得后剔去金泥进行拓印,辗转流传至今。一
碑帖是书法发展历程的见证,经典碑帖更是学习书法的旗帜。最早的书法遗迹有确凿判断的是先秦时期仰韶文化的陶文和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陶文大多只有刻画符号,图像意味浓重,未能说明汉字的雏形,甲骨文已具有汉字“六书”特点,从两头细中间粗的毛笔线条的原始特征到相互揖让和谐统一的平衡结宇,再到不同时期的各种风格都给后世书法留下重要的启示,最直接地影响了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