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白石山翁印存》为《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齐白石在印谱方面的经典之作,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苍石、昌石等,号朴巢、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鐡等。七十岁后以字行。浙江安吉县人。其书法、绘画、篆刻均集各家之长,并融会贯通,自成面目。 吴昌硕篆刻作品尚有《朴巢印存》、《苍石齐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缶庐印存》等多种印谱传世。其所作初师浙派,继法邓石如、吴让之,再宗古玺、秦汉印,后又大量参用石鼓,砖瓦、碑碣、封泥等文字的特点。布局突出书法意趣,刀法衡切并用,以破残平衡章法加强气韵。以此,作品能緃能收,虚实相生,秀丽中带苍劲,流畅中见朴厚,蕴精深功力于乱头粗服间,为世所叹服,在外影响深远。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砖雕则是这一凝固音乐中妙、最动人、最充满意境与情感的旋律和乐章。 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伴随着建筑的发展,砖制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在满足当时人们朴素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审美要求等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砖雕艺术”的专册,书中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商周方砖——砖雕的早期形态、汉画像砖——砖雕趋于成熟的标志、唐——砖雕走向繁昌等。
本书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再现了西冷印社辉煌的发展历史。
这是一本关于篆刻章法的研究论著。 关于篆刻的章法研究,印坛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印人提出过个性化的见解。但到今也没有谁给篆刻章法下一个印坛所广泛认可的定义——中国艺术的玄妙往往如此。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篆刻章法的一些认识。作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是本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一、章法内容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二、关于篆刻章法的分类方法及各种章法类型的特点。三、章法的主线。四、印中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的强调。如果将他们归纳综合一下,作者对章法的理解是这样的:章法是篆刻创作中将文字与印面组合为篆刻作品的构思过程。这一构思过程中要周全地考虑章法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一方面印章应有一条章法主线。印面内应讲求秩序,而字间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起作用。这些观点在本书中分为许多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苍石、昌石等,号朴巢、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鐡等。七十岁后以字行。浙江安吉县人。其书法、绘画、篆刻均集各家之长,并融会贯通,自成面目。 吴昌硕篆刻作品尚有《朴巢印存》、《苍石齐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缶庐印存》等多种印谱传世。其所作初师浙派,继法邓石如、吴让之,再宗古玺、秦汉印,后又大量参用石鼓,砖瓦、碑碣、封泥等文字的特点。布局突出书法意趣,刀法衡切并用,以破残平衡章法加强气韵。以此,作品能緃能收,虚实相生,秀丽中带苍劲,流畅中见朴厚,蕴精深功力于乱头粗服间,为世所叹服,在外影响深远。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白石山翁印存》为《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齐白石在印谱方面的经典之作,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历代书法家爱好抄写《般若心经》,如欧阳询、赵孟頫、苏轼、董其昌、邓石如、弘一法师、赵朴初等都曾留下《般若心经》墨宝。本书作者以篆隶书抄写,并附弘一法师说《心经》及《般若心经》历代各种经典译本,具有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吉林文史出版社多年来致力于书法工具书的研发,现在读者看到的这套实用书法丁具书,是我们在多年研发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由书法篆刻专家精心增补编订的。它们包括:楷书、行书、草书、隶书、汉印、篆刻、正反篆刻和五体书法八种,主要读者对象是书法篆刻爱好者和研习者。尤其是为了照顾初学者的入门,在字型和例字的选择上,都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比较,把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收入书中。考虑到这套书的实用性,我们在字数总量上征求了专家的意见,保证每一本书都可以充分满足书法篆刻爱好者的需求。同时在编排上,也尽量做到美观大方、简洁实用。
有的人能把生活演绎得轰轰烈烈、翻汀倒海,把线条组合得惊心动魄、变化莫测;也有的人喜欢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居家生活,追求文静、平和、雅逸的艺术境界。在他们之间,无优劣之别,反倒是因为相互映衬才成全彼此的存在意义。所谓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存方式的选择。我们必须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我觉得单纯较之丰富、简约较之繁复,似乎更值得关注,因为前者要经过反复提炼,提炼意味着许多放弃,放弃确实是需要智慧的。 建华在文化系统的好几个领导岗位上干过,都干得兢兢业业。建华学习、研究书法艺术也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一直持之以恒、不改初衷,终成今日点划坚实、风格雅静的艺术格局。这里面让我感受到一种人生定力。建华的书法艺术还要发展,发展的向度依据应该是自己的性情,而不是万花筒般的外象世界。依本性
舒文扬所著的《古今百家篆刻名作欣赏》系“古今百家丛书”之一。文人刻印在历史上亦是雅事,自明代文徵明之子文彭(文三桥)始,书画作品上钤上自刻印益盛,印石温润、刀刻后赋以人文精神,这是与历史上汉代之官印截然不同的新面目。西泠印社成立后,印人地位上升,大家辈出。本书采用一文一印之形,读来于印学上颇有教益。
孙君辉先生是近代篆刻大师陈巨来先生的外孙,工篆刻,宗安持,今将三十年来创作的篆刻作品精选百余方汇集成《孙君辉印稿》。册首有陈巨来题字,陆俨少绘《久竹居习印图》及题字,刘旦宅绘《久竹居治印图》及题字,顾廷龙题孙君辉印作以及篆刻家陈茗屋先生序言等。
黄宾虹一生嗜古玺成癖,终生致力于古玺印的收集与整理,对近代古玺印的研究贡献巨大。本次出版《黄宾虹集古玺印存》底本由邹涛先生提供,原书四册,内有蓝色版框。横七点五厘米,竖十二点五厘米,书口有『滨虹集印存』或『滨虹集印』字样,其中收录黄宾虹所藏古玺一百四十九枚,多数有黄宾虹手批注释或钮式说明。此次出版,合四册为一册。
十年前,拙著《古今玺印评改》的出版引起了书法篆刻界和媒体的的关注,各报刊有“印学史上一创举”、“评改之风不可长”等文章,在一场褒眨不一的争论中,一些有識之士的独到见解,令我自省。我不说他们已经证明拙著开印学史上之先河,也不说改印仍保持原印固有风貌,我要说的是,评改这一方式解读和鉴赏篆刻艺术的真谛。 艺术评论向来是赞评易、批评难。吹捧也好,贬责也罷,僅用文字评说篆刻作品,难免有欠直颧。一代大師吴昌硕曾封学生印作评语:“绝妙”、“再加蒼茫”。这些毫无疑问正确的评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实不知好在那里、坏于何处。评而改之,可使人清楚明白地看出原印和改印的优劣。近年,读了韩天衡先生《篆刻病印评改二○○例》和李刚田先生《古印评改》,他俩也是主张以理论来付诸实践進行评改。这无疑增强了我的
陈巨来,生于一九○五年,卒于一九八四年,浙江平湖人,原名斝,字巨来,号塙斋,别署安持,书斋名安持精舍。生前为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安持精舍印冣》、《安持精舍印话》、《安持人物琐忆》等行世。袁慧敏选编的《陈巨来印举》这本书汇集的就是篆刻家陈巨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篆刻精品100多方,供篆刻爱好欣赏。
《丁立人印钮:石开篆刻》为丁立人先生印钮,石开先生篆刻的组合,两位先生都是当代艺术大家,有很强的影响力。丁立人先生的印钮古朴自然,有上古气息。石开先生的篆刻生动流畅耐人寻味。《丁立人印钮:石开篆刻》的欣赏性、收藏性、艺术性在当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学术性强。
十年前,拙著《古今玺印评改》的出版引起了书法篆刻界和媒体的的关注,各报刊有“印学史上一创举”、“评改之风不可长”等文章,在一场褒眨不一的争论中,一些有識之士的独到见解,令我自省。我不说他们已经证明拙著开印学史上之先河,也不说改印仍保持原印固有风貌,我要说的是,评改这一方式解读和鉴赏篆刻艺术的真谛。 艺术评论向来是赞评易、批评难。吹捧也好,贬责也罷,僅用文字评说篆刻作品,难免有欠直颧。一代大師吴昌硕曾封学生印作评语:“绝妙”、“再加蒼茫”。这些毫无疑问正确的评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实不知好在那里、坏于何处。评而改之,可使人清楚明白地看出原印和改印的优劣。近年,读了韩天衡先生《篆刻病印评改二○○例》和李刚田先生《古印评改》,他俩也是主张以理论来付诸实践進行评改。这无疑增强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