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1965)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为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是我国的一代绘画宗师,的美术史论家、书法家和篆刻家,江苏新金陵画派的创始人。他倡导“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原则,开辟了中国画创作的新时代,他的艺术实践及其历史功绩在中国现代文化史、美术史上具有非同凡响的里程碑意义。 本书是2007年由傅氏子女所捐赠的。该书收录了傅抱石先生的全部印章作品,其中大部分为自刻常用印。该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这批艺术珍品的面貌,这对于推动傅抱石作品的研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提供服务补会的精神文化产品,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石印章收藏集》中介绍的每一件珍品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真与美,也是人类手工艺的不断创造与智慧的结晶。作者有幸参与从各地石农、矿区选购材料,相石、切割、打磨、雕刻、抛光、包装等过程,幸运地收藏了一部分罕见的精品宝物。将之结集出版,是希望能给当代的收藏家和喜爱中国名石的人士提供一本鉴赏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美的盛宴。
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草拟概述。 此册辑录佛作得976条,门神作得33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雕塑、绘书者作参考之用。
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草拟概述。 此册辑录佛作得976条,门神作得33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雕塑、绘书者作参考之用。
《千字文》成文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是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影响的识字课本之一。由梁武帝时的给事中周兴嗣撰成。相传周氏“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唐李绰《尚书故实》),可见作者过人的文学天赋和功力。 《千字文》字仅千言,无一重复,却包容万象,朗朗上口,举凡自然、历史、礼仪、修身、饮食、居停、艺文、人事、农艺等项皆有涉及,称得上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其中有些名言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信使可复,器欲难量”等至今脍炙人口,有的仍有积极意义。向为历代书家所乐意书写。正草隶篆,诸体皆备,传世亦多。 此帖为现代金石书画家来楚生(一九0三-一九七五)篆书精品,韩天衡收藏。来氏书法宗汉魏晋唐,篆书兼取石鼓、秦权、琅琊台刻石,出
十钟山房印举选,《十钟山房印举选》清陈介祺(1813-1884)道光二十年进士,官编修,侍读学士,书工篆隶,自成面目,富收藏,集近万纽印和十口钟,故名其斋室为“万印楼”和“十钟山房”。初稿成于同治十一年(1871)。光绪九年(1813)又重新增编。十钟山房印谱为近代的集古印谱,集印逾万,此书即朵云轩所藏光绪九年本,精选有代表性和艺术性者两千纽,增补释文,重谋版面,成十钟山房印举选。
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草拟概述。 此册辑录佛作得976条,门神作得33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雕塑、绘书者作参考之用。
《肖型印/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林墨子。 一部篆刻史既是一部文字演变史,也是一部审美演变史,更是一部技艺演变史。它在方寸之间藏纳世问万象,是我们窥见古人心性与智慧的一粒芥子、一颗沙粒、一滴水珠。先人对于美的认识、对干美的体验以及对于美的表达,都蕴藏其中。我们需要找到合适钥匙,去打开心灵之锁。 篆刻是“技艺”的篆刻。从陶拍一路走来,印章技艺的发展就是一场动人的接力赛。由最原初的先民随心刻画,无法之法;到纳入“百工”而成为传承有序的家族技艺,铸凿琢磨都传承有序,代代绵延;后又经由文人介入,结合其自身审美趣味,而将对这种技艺的体验演化出镌刻印章的技法,冲切披削以至于敲击摩擦无所不用其极,篆刻技艺越来越直接得与篆刻风格自觉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篆刻由单纯的技艺传承转入了风格的
丛书坚持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印学史框架为学术支撑,以历代玺印篆刻遗存及印学文献为基础,荟萃印学史专家、古文字学专家、篆刻创作家的综合视野,紧贴篆刻研习规律,遴选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个名家流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呈现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精华。 丛书分三辑,辑玺印史系列,第二辑名家流派篆刻系列,第三辑专题印系列,三辑总计约五十卷。每卷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本卷概述,第二部分印蜕及释文,第三部分相关史料文献,其中第二部分编排以从易到难的临习鉴赏进阶安排,兼顾类型特征和审美倾向。 此次批推出玺印史系列七种,后续品种近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