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 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 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人生活。本书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历史见证。
《短片的法则》是一本全面介绍短片创作与营销的实战指南,作者由自己在短片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出发,以众多业内达人的亲身经历为例,分别从短片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两方面入手给予贴心的指导,为你量身打造属于你的短片世界!在短片制作方面,教你如何从一位泥瓦匠变成建筑师;在制片融资方面,教你怎样拉赞助、省钱、做预算,做自己的制片人;还告诉你关于后期营销发行的一切,如怎样选择电影节、怎样利用新媒体、怎样洽谈播出平台……对于短片世界的所有法则言无不尽,倾囊相授。你准备好了吗?小宇宙爆发吧!
影像的艺术研究不应只是对“作为可见物的影像”之“物性”层面的关注,更要在研究中注入精神性的内涵;唯有借助形而上学的抽象,才能照亮那些经验现象和感性直觉难以抵达的深度领域。本书从影像史评、新媒介与新理论、影像与类型、声音理论与声音文化四个方面,对影像艺术展开理论探寻与历史分析。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很有挑战性,并经常引发争议,是当代美国电影艺术中个人化的成就记录。《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这些标题就已经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个由斯科塞斯一手创立的世界和电影制作风格,具有一种强烈真实感的暴烈之美。组成本书的访谈回顾了斯科塞斯多年来不停地找寻能够吸引他的题材的旅程,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他对电影充满了瓷意的激情——这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见。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评比中,斯科塞斯执导的《飞行家》虽然获得了11项提名,却终无缘影片和导演奖。迄今斯科塞斯还没有获得过奥斯卡的加冕,但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说的:“不错,我希望像约翰·福特那样获上四次奥斯卡金奖。但是,我来自一个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地方。无论我是否想获得这个奖,我都得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更需要
本书旨在让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遇到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电影,以电影的榜样力量带动学生的人格发展,给生命成长搭建阶梯。 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具体理论为依据,本书在小学阶段选择了30部电影。每部包括电影的基本信息、主题、推荐理由、经典台词、精读和问题设计。 本书适合小学生看,在电影中寻找到一个又一个人生蓝本;适合师生共读,通过电影课程编织属于自己班级的教育叙事;适合所有老师看,让电影成为理解职业的途径之一;适合家长看,能够营造高品质的家庭生活。 目前国内同类型的书籍只有一本,且只是立足于高中阶段的16部电影赏析,远不及本书的系统与专业。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在新媒体时代中动画艺术设计的理论著作,该书通过对中国动画艺术设计与表现的分析研究论述,剖析了中国动画在新媒体时代的设计与表现。全书内容包括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新媒体时期的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设计的不同表现形式、动画设计案例分析与发展现状,并着重探讨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造型设计三部分内容。本书结构合理,内容全面,逻辑清晰,适合动画设计专业人士及广大设计爱好者参阅。
本书以史、论为脉,旨在构建与阐释当代影视意象美学体系。全书基于世界影视文化发展史实,以中外典范影视作品为例证,论述影视意象及其美学观念的科学技术基础、哲学根基和文化属性,阐析影视意象美学与西方符号学及形象思维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诠释影视意象美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理论图谱,影视意象的结构、意义与价值,以及影视意象美学的审美理念、范畴、意境及其生成机制;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与结构人类学视角,阐明当代影视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将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整体综合美学风格走向。本书将创新性、学术性、知识性、应用性与可读性结合,既可作为高等学校影视教学的参考用书,又适于影视爱好者和一般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