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人才培养以服务电影艺术创作研究为主体,由造型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跨领域的多元知识结构体系。在近60年的发展建设中,强调“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并紧随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探索建立起了电影与造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见微知著”地体现出了以国家精神、文化艺术为根基,紧密依托电影艺术,广泛融合新观念、新媒介、新技术,积极面向中国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现实、新任务、新机遇,实现从社会现实要素采集到艺术性创作转换与提升的发展趋势。
本书运用多角度、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和美学批评理论,兼用结构与国际结构两个层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视文化生态、存在的误区及走向世界的路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全球化范式和地域性范式的融合视域中思考中国影视的跨国想象与民族认同问题,既有症候分析与描述,也不乏哲理性的思辨,很多观点深刻精辟,富有性和建设性,给人以别开生面的印象和启发。作者具有较为深厚的知识视野和理论功底,能够立足于具体的创作实践来展开分析,持论公允,切中肯綮,丰富与发展了本研究领域不少理论观点,许多论断对时下中国影视创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一个全新时代呼啸而至,一项国家战略力挺中原,百舸争流处河南走过怎样一条逐梦之路,经济大潮中航空又在如何改变城市命运,约会高端人士,踏访国际典范,全面解读郑州航空港,《筑梦长空》,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献礼。
《虚拟空间艺术》是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教材。本书从科学“造物”的视觉文化变迁、艺术中“拟像”的重构与解离、时间的形状、“线性透视法”之外的视觉空间、“错误”的图式——短缩法与反向透视、透视视觉(上&下)、不可能图形的几何悖论、沉浸式空间等议题出发,介绍了实物、数字图像、数字物之间的关系,拟像与艺术作品的区别,艺术创作中的时间观等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影像技术的媒介变迁、介绍国际新兴前沿技术与艺术观念的发展,以虚拟空间艺术自身前沿性、跨学科交叉复合性的特点为基础,对包罗万象的艺术和技术实例进行典型化分析。使学生了解与以往以艺术媒介分类分科的知识体系所不同的整体的视觉艺术与技术媒介演变的发展史,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对虚拟空间艺术形成较全面系统的认知。
《什么是动画》从动画本体、中国动画以及动画文化和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动画艺术进行了相对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其中对动画本体的构成、数字技术与动画的关系等动画本体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对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得失、中国动画的表演、剪纸动画与水墨动画等传统问题也能从历史开掘翻出新意。对美国动画、欧洲动画、日本动画的部分作品亦能从社会文化、政治、教育等不同角度进行阐释。首次梳理、辨析了教育动画的理念及其范畴。《什么是动画》视野开阔,学养深厚,呈现了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新水准,是我国动画理论、史论研究者和相关学习者之参考书。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是漫威影业2018年标志性的作品。本书收录了这部电影各种角色、服装和布景设计的概念图和制作剧照,以及对电影制作人的深入访谈,图文并茂,细节丰富,可以让您能了解到这部电影制作过程中种种不为人知的细节与故事,是值得所有漫威影迷珍藏的纪念品和参考资料。
北京市属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系专业的青年学者们,围绕着“城市文化传播”这一学科方向,在新时代下积极参与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参与北京“一城三带”建设。《城市文化传播新论》所录研究文章就是他们的新思考,是他们系统梳理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研究,发掘其文化内涵,评价其综合价值、历史地位以及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新成果的总结。
本书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了卡里尔·斯小说中的电影元素和技巧:(一)作者如何将各种电影镜头转化为文字,实现一种视觉化叙事;(二)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各种电影蒙太奇技巧运用到小说叙事中;(三)作者在小说中对光、色彩、声音的电影化运用。研究表明电影对斯小说的叙事技巧、风格、人物刻画、主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影视基地的发展进入了调整期,逐渐暴露出供大于求、重复建设、同质化竞 争等问题,其可持续运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书对影视基地可持续发展、运营管理的相关 研究文献及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并对中国影视基地的发展与演化进行了综合分 析。基于组织运营管理理论,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案例样本的战略定位、管理体系、 支持体系及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得出影响中国影视基地可持续运营的四个因素, 即市场价值、社区和谐、资源禀赋、基地管理。,本书从影视基地运营管理宏观及微观 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为论文集,收录作者自2005年至2020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集中于“电影、技术与社会”等相关主题,均已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等期刊上发表,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该论文集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是电影理论,论文内容涉及电影史论、技术美学、电影社会学等;第二部分是电影批评,论文分别针对中外类型电影、中外导演、中外电影现象;第三部分是电影评论,文章是为三部电影作品撰写的影评。该论文集是作者多年来围绕电影、技术与社会等研究领域进行思考的学术成果,主题相对集中,对电影史论和电影批评有深刻洞见。论文分散发表于众多学术期刊,已在电影学研究界产生了影响,现结集出版。
消息源是记者采写新闻、核实事件信息的首要资源,它直接决定了新闻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也是国际新闻竞争的前线。 按照获取渠道划分,国际新闻报道的消息源可以分为自采消息源和非自采消息源两大类。其中,自采消息源包括驻外记者站建设、驻外记者能力素养的提高、海外雇员的雇佣与管理等;非自采消息源包括媒体间就国际新闻产品的交换与购买,媒体与自由撰稿人的合作以及对公民新闻的关注等。 该书旨在通过归纳、梳理这些消息源的获取途径,并对与之相关的文献、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进而为我国主流媒体在建设国际新闻消息源方面提供借鉴。
本书是一本表演艺术家李苒苒对自己一生进行表演教育的精华理论总结。李苒苒在表演艺术的教学岗位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为观众所瞩目的新星。李苒苒认为电影在发展,电影表演教学也应该发展。这本书是她多年对表演艺术思考的结晶,为建立起我们国家自己的完整的表演教学体系,使学生掌握电影文化及理论知识,通过舞台和银幕上的表演实践,锻炼自己的表现力和驾驭不同角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