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雕塑的语言》中,雕塑家威廉·塔站在艺术创作者的视角,以雕塑家专享的体验,通过批评家般清晰的文字,讲述了一场从罗丹开始悄然发生的,几乎与雕塑本身等同重要的艺术运动——这场运动重塑并赋予雕塑全新的意义
《“非遗”选萃中国民间博物馆: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内容以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为基础,详细介绍昌化鸡血石的开发利用、创作设计、雕刻加工和艺术特色,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石文化进行探索。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更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本世纪以来,郑于鹤所进行的主要是城市与环境的大型雕、浮雕等的创作。如《苏州评弹》、《东方神韵》、《生日广场》、《天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为新景点燕山塔陵所建造的两组大型塑像;一组是位于塔陵正厅内外的《三世佛》与《天王》;另一组是置于通向塔陵甬道两侧的生肖群像。这两者可谓是近几年他在惨淡经营中取得预期效果的力作。 郑于鹤一贯坚持的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创作时他主张一要表现出作品的内在气质,二要形式美。像他已往的作品那样,这两组塑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两个要求的体现上。 《三世佛》所应突出表现的是作为救苦救难的佛的慈悲情怀,《天王》所应突出表现的是那强壮无比的守护神的潜在力量。对此二者,作者正好成功地既内在而又美观地予以表现了出来。
《代表中国雕塑艺术的100件雕刻》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代表中国雕塑艺术的100件雕刻》沉甸甸的分量。
《美石者:苏邦玉雕传人蒋喜玉雕精品选集》带我们不仅仅是一本玉器作品集,更给我们还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历史条件下继承、发展的不凡成果和青出于蓝而胜于的超过。
《龙门石窟佛典画像精品》援引佛典经文,尽可能选择与石刻年代相当或较早的译本。石刻中数量较多而内容丰富的是佛传故事,相关的本行经典数量不少,叙述详略不同,情节描写约略相似而又各有差异;特别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翻译,所据原本相异,因而笔调风格大不相同,人名地名物名的翻译差别较大。 本书经文的注释,倾向于精简,着重解释佛教的专门用语,可满足一般对文言文稍有理解的读者。 本书文图并茂,每个故事都有相应的石雕照片,供读者对照欣赏。
拉雪兹公墓座落在法国巴黎市区略靠东边的地方,占地600余亩,有近200年历史,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墓之一。 公墓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安息在公墓里有无数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如作家巴尔扎克、音乐家肖邦、画家科罗、雕塑家法尔孔内、《国际歌》歌词作者鲍狄以及马克思的女儿、巴黎地铁之父菲尔浪斯·比耶文纽、苏伊士运河的建造者费尔南多·莱塞普斯等。200年来,它吸引了众多的历史学家、社会学者以及慕名而来的游人凭吊、遐想……
自古以来,玉以其雅致的外表和温润的内质为人们所钟爱,古时便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礼俗。张国臣先生与玉结缘虽出于偶然,而因这偶然而起的、十几年坚持不懈的玉石收藏,却必然是缘于玉石丰富的内涵和永恒的魅力。他不辞辛苦,十几年来,收藏足迹遍布全国的玉石产地,获得的各种珍贵玉料无以数计。《玉缘:现代玉雕选粹之一(中国玉麒麟典藏)》即是其的劳动成果之一。
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潘惊石,字林平。出生于罗源。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寿山石网创始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师从陈建熙。擅雕印钮、薄意、草虫、动物等,作品以新意独创、随色赋形、情趣盎然著称。 本书为“唯美寿山石雕”系列之一,收录了潘惊石寿山石雕中的精品。
本书《玉雕创作与鉴赏》不在于工艺雕琢的具体方法和技巧,重点是对“玉”之特性的分析;对由“玉”的特性而形成的玉雕设计创作规律、玉雕特点、造型特征等问题,作专题性的探讨与论述;同时对怎样鉴赏玉雕作品和对古今玉雕之珍品作创作分析与鉴赏等。 本书是以作者刊登在报纸、刊物上的文章和在全国性、地区性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以及讲课稿等共十三篇为写作基础。包含:“玉雕创作设计规律”,对玉科特有的玉质、玉形、玉色、光泽等特性而形成的“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创造特点进行剖析;“将‘可遇’之材创造成艺术的‘不可再求’”,是对以玉料的“可遇”,如何成为“不可再求”的决定因素的论述;“‘玉质美’是玉雕艺术的重要特点”,重点谈到表现玉雕“玉质美”的重要性和不同玉质、不同品类对“玉质美”的区别表现等问题;
本书是《金屋藏宝丛书》中的一册,该书简要论述形形色色箱箧篮桶的产地、不同时代的特点、不同人收藏的经过、不同时期的价格比较。充分说明流传至今的藏宝价值,是一本通俗易懂给收藏爱好者的鉴宝读物。 箱箧篮桶以圆浑朴实的面孔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如今还能宝刀不老,真该归功于藏者的珍爱与呵护。藏者分三类:一为原始藏者,二为收藏者,三为饱藏者。原始藏者,即器物的打造者和传代的继承采集者。收藏者,即苦苦寻找购进并用心来保护者。馆藏者,即官场与私家作展示收藏、介绍的守卫者。如今这些各具风采的角色,已经成为现代人家中点缀、赞赏的精神食粮。因为这些奇思巧构更形象地留下古人的文化信息,或许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更有益的启发。
《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集》收录了金奖、银奖、铜奖、奖四个奖项的作品。
本丛书选取海派玉雕大师中具有代表性和特色性的人物的作品,从一件作品的原料、平面绘图片开始,分析其作品创作意图,进而以照片的形式一步步展示一件玉雕作品的创作过程,直至成品完成。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完整地从创意、对材料的取舍、工艺、工具、雕刻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解和学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潮汕木雕、潮汕木雕的构图与技艺、鬼斧神工话风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