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史料和实物分析视角,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理论层面阐释上海黄杨木雕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抢救性记录与数字化保护,并对上海黄杨木雕的田野文献、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作品、代表性传承人口述记录、抢救性自建数据库等珍贵资料,按照体系进行了整合梳理,不仅探索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广大读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种动态的、“活的”上海黄杨木雕文化资源展示平台,实现对该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的 性保存和抢救性记录;还对丰富、传承上海非遗品类,增强文化认同感、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历史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艺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旨在对传统雕塑的风格类型及其精神内涵,并结合对古代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使之成为当代雕塑研究和创作的可资借鉴的资源。具有填补中国古代雕塑研究空白的学术意义。
《精雕细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 艺术性且风靡西方的日本微雕工艺品根付的制作技艺。从阐述根付的历史带领读者了解何为根付开始,简要介绍了根付的实际用途和包含的不同类别。在书中,作者使用经过自身长久摸索和实操检验的 雕刻方法分步详解了6件微雕根付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所使用的特定雕刻技术,以及表面处理技巧,辅以细致的步骤照片,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微雕技艺。此外,为提供创作灵感,书中还特别收录了24件作品的详细参考图纸、成品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以及雕刻作品所需的材料、工具和尺寸等 信息和66件由作者及其友人收藏或制作的根付作品,这些作品中不乏雕刻大师休·赖特创作的作品,以及一些从未公开展示过的私人珍藏。
本书在参考诸多古籍文献及文博同仁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基础上,以上海博物馆工艺类收藏为主,兼顾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衢州博物馆等所藏珍品,精选江南主要雕刻门类的三十件代表性文物,如良渚文化玉琮王、明代“子刚”款玉尊、明代王叔远制核雕小舟、清代桐荫仁女图玉山子、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南宋戗金柳塘图朱漆斑纹黑漆盒等,依年代顺序分节介绍,偏重明清时期。具体文字力求深入浅出,也尝试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希望通过具象的江南器物,再现江南过往,呈现江南精神。
《非洲黑人雕刻艺术》作者张荣生,黑非洲,亦称热带非洲,指的是撒哈拉以南黑人居住的非洲腹地。部族雕刻的主要特点:简洁、洗练、光泽,是长期演变的结果。在几年演变中,这些积累了无数代神话创作经验的“造型象征”成了定型。因此,黑非洲雕刻的稚拙、纯朴、怪诞和表现力,以及节奏感和生命力在20世纪初引起欧洲艺术大师毕加索、克利、诺尔德等的注意。从此,他们开始对部族艺术,超初对黑非洲艺术,后来对美洲、大洋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执着金属雕塑,是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切割、锻造、焊接、打磨等工业加工方式,直接构成体积或空间的艺术形式,直接金属雕塑的概念次提出来是在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大工业时代的来临,导致人们心态的巨大变化和艺术思想的空前活跃。许多那时的艺术家满怀变革的理想,他们重新审视一切传统与法则并渴望新艺术模式。相对于这之前的传统雕塑,他的雕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若干部分的积团党委。立体主义对于现代艺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其代表人物毕加索的集合雕塑和冈萨雷斯的暗示人物形体特征的钢铁焊接雕塑,成为直接金属雕塑的最早形态。他们的雕塑标志着作为现代雕塑主要手段——年接金属雕塑——的问世:在雕塑上用铁的时代开始了。
《中国古代雕塑述要》分石窟寺与佛教造像、历代陶俑、陵墓雕刻部分十四章,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门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它的发展历程,希冀对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的读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