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 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 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 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
《赀物:漆的全球史》一书按照时间脉络,讲述了中国漆艺向世界传播的伟大历程,从汉唐到宋,元,明直至清,之后又补充讲述了十八世纪海上丝路漆器的展开,中美文化的互溢,以及中国向全球输出文化与美学思想的意义。智慧的中华先民不仅创造了大漆艺术,还创造了永世不衰的大漆文明,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丝路漆物所传递的文化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轴心地位,丝路漆艺之美有力地呈现出中国与世界美学思想融合的态势。
图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独立欣赏,也可用于装饰;图案之美,自中国五六千年前造型多姿的彩陶到如今体现着文化品位的时尚生活中的应用,一直以来广受大众和专业研究者的重视,而图案设计也体现着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历代图案之美》以时间为线,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清代,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传承、创新,结合各类图案所属的历史文化背景阐释了不同时期图案的发展态势,包括原始社会中彩陶、雕塑、岩画等早期图案,商周时期的鸟纹、动物纹、玉器,秦汉时期人神共娱的西王母、车马纹等。这些图纹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时代特性,比如隋唐时期的图案尽显雍容华贵气质,两宋时期则为典雅秀丽清新风,一直至清代 图必有意 话吉祥的美好寄托,传统与现代结合,全面阐释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至清朝中后期,它进入鼎盛时期。京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枝最绚丽的花朵,它以剧目丰富、表演精湛、唱腔优美、服饰艳丽,受到观众的喜爱而广为流传。 改革创新剧装服饰的例子不胜枚益,其间有很多讲究。许多精品在艺术上的创新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梨园界一致评价“名旦”京剧服饰的艺术特点为:梅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尚派刚健挺拔,洒脱大方;程派清秀典雅,柔中带刚;荀派活泼秀丽,自然洒脱。 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京剧服饰艺术就其中之一。京剧服饰要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尊重艺术传统,一方面又要根据剧情及人物的身份、性格的具体要求大胆变通,敢于探索和创新。这样,京剧服饰艺术才能不断得到弘扬,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才能源远流长,永放光辉。
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辑选刻印《北平笺谱》,成为近代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木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们收集北京琉璃厂荣宝斋、淳菁阁、松华斋、静文斋、懿文斋、清秘阁、成兴斋、宝晋斋、松古斋、荣禄堂十家斋馆笺纸藏版,精选其中的332幅古今名人画笺,有博古笺、花卉笺、古钱笺、罗汉笺、人物笺、山水笺、花果笺、动物笺、月令笺、指画笺、古佛笺、儿童画笺等笺纸样张。 《北平笺谱》选编完成后,勼工选材,精印100部,分送友人,每部书上均有鲁迅和郑振铎二人的亲笔。 《北平笺谱(山水笺1)》宣纸线装,色彩古雅,图案、雕刻、印刷三绝,绘画出自名手,刻印亦颇精良。 《北平笺谱(山水笺1)》精选了山水笺内容十张,用宣纸印制,方便书画爱好者收藏及使用。
《中国葫芦》是一部中国的书。书分上下卷:上卷七章,讲葫芦各种装饰方法、历代艺人和标准器物。下卷五章,介绍鸣虫畜养、欣赏乐趣及旧京习俗。图版彩色精印,共267幅。另有黑白图78幅,随文刊出。入选葫芦器,多宫廷珍秘,即使民间所藏,亦属精品。每件器物,撰有说明,或详细,或简要,均生动隽永,自具风格。作者对自己玩了一辈子的葫芦,作出独特的总结。本书原名《说葫芦》,1993年在香港出版中英文合刊本,立即驰名海外,广博好评。今为飨国人,以中文简体字印行,除文字、图片略有修订外,并后附新著三篇。名品荟萃,佳纸精装,足以怡人,足以传世。
一个时代的风气,多半是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事过境迁,它便嵌在对细节的记忆里,而这些教人怀念不已的细节,本来是经历了精雕细琢,以缓慢持久的渗透方式一点一点酿出来,因此总有着无所不在的精致和悠长的余韵。而一个社会群体的气质,大是大非的节操之外,大概相当程度表现在对舒适的休认,对精致的先赞美与呵护之心。
工艺品大多是人类的生活实用品,工艺品上的装饰纹样是随着器物的使用需要和人类的审美要求不断发展的,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需要和观念意识,而且是当时最通俗易懂、最普及的审美对象。但是中国时代久远,原始人的生活与理念、奴隶社会器物的种类与用途、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享用和条件等等,并不都被现代人所理解和认识。因此前代最普及易懂的事物,却需后人经过考订才能明确,生活上实用器物的纹样也是这样。
《陶人心语:当代日本名窑十二讲》重点介绍了较为的窑口和比较有代表的传统陶艺家,讲述了他们各自对日本传统陶艺的认知、源流、传承与发展,以及今天传统陶艺生产的现状。并从制陶原料、成型、釉药、装饰、窑炉、烧成、观念等诸多方面,强调了日本传统陶艺以及各自的特点。书中对于日本传统陶艺的各个方面,有非常细腻的描述和对传统陶艺依依不舍的眷恋以及渗透到今日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自豪,也有对现代陶艺的精彩看法。
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 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本书从红木鉴定角度出发,以树种、产地、色彩、香韵、条纹、生长轮、造型等鉴定要素为切入点,具体而细微地指导收藏爱好者由一件红木的细部去鉴别红木的真假、优劣,评估红木的价值。同时,教给红木收藏爱好者不同市场的不同逛法,教你少花钱、买真品;更提供的保值增值分析,力求令读者读过此书后从新手变行家,真正领悟收藏,从收藏中获益。
《台湾客家女红工艺:缠花》中分别对缠花起缘、历史、用途、造型、色彩等做分析阐述,更重要的是对基本技法和创作变化的步骤做分解详述。除将此特殊传统工艺技法分享同好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缠花工艺能为大众所了解、亲近,喜欢手作工艺的朋友能按图索骥尝试制作,让“缠花”的印象不只是民俗工艺而已,透过文字演绎与手作体验,可以更加认识缠花工艺之美,从而喜爱这项女红工艺。
《手制立体3D模型书》共5册,《探索东方快车》《探索泰坦尼克号》《探索达·芬奇发明》《探索莱特飞行器》《探索孟戈菲热气球》,本套书是一套引进意大利的立体模型书,一套符合孩子兴趣的科普手工书, 适读年龄6岁以上。通过阅读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加上手工制作巨大的发明品立体模型,让孩子对百科和历史产生深厚的兴趣,是一套孩子们 的科普玩具书。 《探索达·芬奇发明》讲述的是闻名世界的画家达·芬奇,但你知道他还是一个天才发明家吗?这本玩具书是根据达·芬奇设计发明的弹弓和十字弓(弩)而制作的两套小模型。并配有14页的说明小手册,帮助孩子训练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空间立体感,开发智力。此外,两个模型拼制完成后是可以真正发挥功能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