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备受赞誉的美国华裔建筑师与艺术家林璎的作品集,以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的50多件作品,包括数量可观的珍贵草稿和手绘图。 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地艺术作品,到“汇流”系列景观项目,林璎一直在探索人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联系的方式,致力于重建人与历史、地域、集体记忆和自然的本应相互交融的关系。她的建筑作品往往与景观和环境有强烈呼应,也格外重视设计的可持续性;而在她的小型工作室作品里,则常常融入了以科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和对这些科学数据的直觉式的呈现。 自20岁左右进入公众视野开始,林璎一直在提出各种思考与构建图景的方式,这些方式抗拒任何类别、流派与界限。她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植入作品之中,以颇具东方特色的柔和与不争的方式表达。 林璎关注地球环境多年,目前正在创作一座基于网络的纪念碑作品——
《中国古建筑:建筑画选录》汇集了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部分建筑画作业。学生们通过对祖先留下的经典建筑进行描绘,在研读先人们的建造文化瑰宝的过程中,领悟了其内在的艺术韵味及技术精髓。学生们力图用钢笔画的形式表现古建筑独特的形象魅力,但在表现能力上还略显稚嫩,对传统建筑的了解也尚浅,有待今后通过深入研习提高水平。通过潜心学习、用心勾勒所视所感,这些未来的设计者定会在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
《跨界设计:建筑与书法》指出书法之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来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及表征的同时,更是一种能够与中华民族文化及精神融为一体的艺术呈现。中国当代著名的现代派建筑家王昀,经过多年的思考与艺术探索,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寻找出了可与建筑之间进行互融的空间信息,同时并以实验性的视角对书法的空间性存在进行了可视性操作,从而揭示出建筑与书法之间所存在的跨界性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的门,在不同的地域、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门的式样、造型、风格各异。本书收录了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各种特别的门,图片精美,配以说明,让你大开眼界。 门是人们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是居住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入的必经之路。户为单扇,门为双扇。作为出入的门户又被称为“门面”、“门脸”,说明人们对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门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出入,它还具有隔断内外环境空间的功能。以门为界定,以门为连接点,还能起到防护作用和安全作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表现得最为精彩。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的造型、门的装饰、门的形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有着十分明确的区别和形制。如皇家贵族才有大门,还有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多种等级,而一般平民百姓居住的则都是最为低级
《中国古建筑:建筑画选录》汇集了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部分建筑画作业。学生们通过对祖先留下的经典建筑进行描绘,在研读先人们的建造文化瑰宝的过程中,领悟了其内在的艺术韵味及技术精髓。学生们力图用钢笔画的形式表现古建筑独特的形象魅力,但在表现能力上还略显稚嫩,对传统建筑的了解也尚浅,有待今后通过深入研习提高水平。通过潜心学习、用心勾勒所视所感,这些未来的设计者定会在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
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五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我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较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较长的海港大石桥。《安平桥志》是第二轮修志的专业志,全面记述泉州知名古桥——安海安平桥的历史沿革和保护现状以及相关的文化底蕴。《安平桥志》书共十卷,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工程建筑、保护开发、碑记石刻、人物传略、行政文件、论文报告、诗词文联、大事记等。
施奠东、刘延捷著的《世界名园胜境》是极为难得的风景园林专著。作者集20多年之经历,全面介绍了世界风景园林,内容涵盖了世界70多个国家的150多个经典名园和110多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以及150多处城乡风物,对世界园林体系及各名园与世界遗产都做了专业阐述。共分八卷,欧洲为靠前卷至第五卷,美洲、大洋洲合为第六卷,亚洲、非洲合为第七卷、第八卷。全套书从作者实地拍摄的20多万张照片中遴选出7000多张精美照片,观念超前,文字精炼,对风景园林的研究、教学、设计、施工、管理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读者也可视之为一部直观形象的旅游指南。 本书是第4册。
这是书林中本完整的苏州古典园林史著作。 它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探寻了苏州园林的发展轨迹,突现了苏州园林发生、发展的必然。它注重对苏州园林人文精神的研究、见物又见人。它直面苏州园林的诸多历史之谜,解决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它选取了近百幅前人的园林绘画,既史实翔实,又图文并茂。它不仅是关于苏州园林发展的一部佳作,也为中国园林史增添了浓重一笔。
《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No.16-亲地建筑(中文版)》,本书分为四部分:资讯、亲地建筑、低成本精建筑、马利克事务所介绍。其中资讯部分重点展现两个艺术场所的风采,亲地建筑部分以与建筑所在场地和景观十分贴合的建筑为介绍对象,而低成本精建筑则精选了有效降低成本的环保建筑实例,最后一部分以访谈录开端,详细介绍马利克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及设计实例。本书条理清晰,有国际建筑的动向,为建筑师、设计者及广大兴趣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审美参考。
《园林建筑设计应试指南(第2版)》是在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园林建筑设计应试指南(第2版)》是阐述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园林建筑设计科目应试方法的专著,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考前专题指导,系统介绍园林建筑的应试设计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详细分析了园林建筑应试考试中的设计过程、思维方法、时问安排、心态调整等关键性问题,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考试经验并提高快速设计的应试能力。《园林建筑设计应试指南(第2版)》还收录了大量的园林建筑快速设计图纸范例,并对它们进行了评析及纠错。 《园林建筑设计应试指南(第2版)》可供园林建筑设计科目考试的应试者参考,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关专业设计人员也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重点阐述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全书共分10个章节:章概述了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第2章介绍了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和批准命名的程序要求,规定了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编写和建设验收标准等;第3~8章是全书的重点,主要对国家地质公园在管理机构与规划、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科学研究与普及、科学解说系统、信息系统、地学旅游与推广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明确规定;第9章介绍了国家地质公园的检查和评估制度,明确了检查评估的程序、内容和标准。为使人们了解世界地质公园相关内容,专设0章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概念、发展、申报与评估等进行综述。
世界文化遗产地五台山的汉藏佛寺彩画在敕建背景、风土环境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具有突出的多元性特征。《五台山汉藏佛寺彩画研究》运用并借鉴了建筑史学、艺术史学与考古学的方法和成果,采用风土与官式彩画有机结合的整体性研究思路,通过彩画与建筑结构的关联性分析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彩画的分布范围、发展阶段、布局特点;重要构件彩画的方心式、包袱式、海墁式构图分析,主要纹饰的源流、构成、做法、色彩、含义;辅助构件彩画及其与构件表面的适应性特征,以及重要佛寺彩画的分期与鉴别。其目的在于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并为遗产保护与修缮工作提供参考。 《五台山汉藏佛寺彩画研究》适于建筑学、艺术史、考古学专业师生,文物保护研究人员,古建筑设计与施工人员,以及佛教艺术与文化爱好者参阅。
《东方建筑遗产(2014年卷)》以东方建筑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研究为宗旨,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遗产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东方建筑遗产(2014年卷)》设以下栏目:遗产论坛,建筑文化,保国寺研究,建筑美学,佛教建筑,历史村镇,中外建筑,奇构巧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