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机理和提升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诸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态度的关联度,意在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诸要素在人-地、主-客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机理,最后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角度,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优化提升的策略。鉴于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多样性、相对性、动态性、主观性、局部性、指向性,本书的研究仅属于探索性的研究尝试,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以期能增进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认识,并为城市旅游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该书是复旦大学博士陈水云在其硕士毕业论文《自然山水与中国古代的审美经验——中国山水文化论纲》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山水与景观”、“山水与艺术”、“五岳文化”、“名山文化”、“江河文化”、“湖海文化”等内容组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水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同时作者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词,适当穿插一些神话传说,使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该书既可作为介绍旅游知识的普及读物,又可作为“中国山水文化”课教材。
本书是Jones & Bartlett出版社出版的《Kraus’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Modern Society》的中译本,原作者是理查德·克劳斯(Richard Kraus)博士。本书是根据这本经典原著第八版(2008年出版)翻译,它继承了以往的特色,为读者详细介绍了休闲研究的历史、发展及趋势,同时也做了大量修订以反映21世纪以来休闲服务业中出现的社会变化和挑战。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变化趋势如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和市场营销等是如何影响休闲服务体系以及游憩与公园行业的。为了反映出这些变化趋势,本书集中讨论了10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从非营利性的社区机构、军队游憩组织到体育运动管理部门、旅行与旅游主办团体均有涉及。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第2版)》共分16个章节,主要对旅游学术思想流派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旅游学术历程与理论体系、舞台化真实性理论、地方与旅游空间学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旅游与生态旅游理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本书由邹统钎等著。
本书以克而瑞旅游地产事业部操盘的一手咨询案例为素材, 分析7类旅游地产典型案例, 包括滨海旅游地产、商业旅游地产、高尔夫旅游地产、主题公园地产、古镇旅游地产等, 以专家观点-项目属性-市场背景-项目定位-开发建 ?总监手记为思路, 全面展示案例研究模型。
旅行回来后,最常听到友人询问的是,觉得哪个国家、那个城市呢?一开始我还很认真地思考,但越思考就越搞不清楚。 然而在这样的对话时,有时脑海中会突然掠过已不记得名字的小镇上再平凡不过的日常风景。那是晨霭中,在垃圾堆里觅食的野狗;或是傍晚时分,从破墙前奔驰而过的孩子们;或是下雨天,幽微反射出街灯的石板街道……明明待在那些地方的时间还没有久到产生好恶之情,不可思议的是已在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我猜想原因之一应该跟我没有搭火车而是进行公交车之旅有很大的关系吧!我坐着公交车穿梭在街巷,在公交车上茫然眺望车窗外风景的同时,内心是否在无意识间对没有停留过,甚至也没下车看过的画面做了速写呢?于是在偶然的机缘下,那些风景的片段就像被风掀开的画册一样,在身体的深处又再度苏醒过来。
《图解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有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全域旅游应运而生,全域旅游全新认识,全域旅游空间构建,全域旅游产业联动,全域旅游管理创新,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全域旅游外案例,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等。
2016年12月底,我们出版了《特色小镇孵化器》一书。当时探索的核心思路,是寻找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时隔一年,十九大报告把我们的理念和思维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和人文的发展境界。对于特色小(城)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进不平衡不充分区域的发展,来满足这些区域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并利用这一发展,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今天*重大的主题! 寻着这一思路,我们必须站在乡镇与农村这一更宏大的区域结构上.追溯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把握“特色小(城)镇”创建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