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将近40年时间,4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经历了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部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端为主到中低端为主、高端部分占比上升的过程。本书正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背景,讨论中国和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并从经济结构转变及内部“三链”演化的角度,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本书由市场微观结构研究领域的学者所著,它为金融学这一重要领域中的理论工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引导。在对市场微观结构的主要研究题目和问题进行介绍之后,本书研究了在存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进而扩展成基于信息的模型,并特别关注了其与理性预期以及学习模型之间的联系。最后的几个章节主要讲的是价格的动态变化,各种模型对特定微观结构问题的应用,包括流动性、多市场交易、市场结构和市场设计。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附录包括了从贝叶斯学习理论和理性预期框架上扩展而来的各种模型。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问题是事关中国改革方向和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但同时又极其复杂,不仅在实践中出现了土地财政、地方债务、高房价等连锁问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和分歧。本书指出,目前城市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农村、农民、农业”的老三农问题,而是“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农地非农用”的新三农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从“土地城市化”真正走上“人的城市化”,并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其核心是重新调整“土地开发权”的分配,实现公民权利的均等化和人力资本的普遍升级。城市化转型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重重难关和纠结就迎刃而解。
在医改政策的执行阶段,又对医改进程开展了持续的跟踪、观察以及效果评估。这些工作都体现在这厚厚两本书里。在上述过程中,我们被媒体或“政府派”冠之于“市场派”。其实我们所谓的“市场派”的主要观点不过如此简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规制政策分析:规制均衡的视角》借助于作者建立的一个关于政府规制的均衡分析框架,从成本约束、利益集团博弈、规则制约和制度变革的角度,对政府规制政策进行分析,但侧重对规制政策过程的分析。规制政策过程,不仅仅涉及规制政策方案的具体选择,而且也会涉及规制政策的实施及其评价问题。主要内容有:规制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规制均衡;成本约束与规制政策;利益集团博弈与规制政策;规则冲突与规制政策;规制政策的演变;规制政策设计等。
主编魏后凯闫坤 副主编黄超峰苑鹏 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法稳朱钢任常青刘长全闫坤 孙同全孙若梅李国祥李周吴国宝 张元红张晓山张海鹏陈劲松苑鹏 郜亮亮秦轲党国英黄超峰崔红志 彭华谭秋成潘劲檀学文
1984年3月,42岁的陈定模毛遂自荐,来到仍是一片荒滩的龙港,担任镇委书记。他梦想着要在这片滩涂上建设一座真正属于农民的城市。1990年11月,陈定模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他朝夕相处了6年的“城市”。1974年,乐清第一批供销员在跑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叫“触头”的低压电器易损件,把它带回了乐清。乐清的电器化之路随之开始。当年的柳市区区长屠挽生,深情回顾乐清农民是如何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电器王国,从而走上乡村工业化之路的。本书讲述了这两位“孤胆英雄”的诸多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前期温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