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市场微观结构研究领域的学者所著,它为金融学这一重要领域中的理论工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引导。在对市场微观结构的主要研究题目和问题进行介绍之后,本书研究了在存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进而扩展成基于信息的模型,并特别关注了其与理性预期以及学习模型之间的联系。最后的几个章节主要讲的是价格的动态变化,各种模型对特定微观结构问题的应用,包括流动性、多市场交易、市场结构和市场设计。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附录包括了从贝叶斯学习理论和理性预期框架上扩展而来的各种模型。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转轨期腐败蔓延的原因。作者从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了一个新的腐败成因的解释框架,提出了经济转轨和与之相伴的制度变革不同步是中国转轨期腐败蔓延的原因这一理论假说,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该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大量的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本书建立的我国高官腐败案例库,不仅为作者的结论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1984年3月,42岁的陈定模毛遂自荐,来到仍是一片荒滩的龙港,担任镇委书记。他梦想着要在这片滩涂上建设一座真正属于农民的城市。 1990年11月,陈定模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他朝夕相处了6年的“城市”。 1974年,乐清第一批供销员在跑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叫“触头”的低压电器易损件,把它带回了乐清。乐清的电器化之路随之开始。 当年的柳市区区长屠挽生,深情回顾乐清农民是如何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电器王国,从而走上乡村工业化之路的。 本书讲述了这两位“孤胆英雄”的诸多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前期温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