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被广泛关注。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理解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为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为加速形成和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借鉴,特邀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赵振华等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共同撰写《新质生产力》一书。全书集中了学界有关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呈现当前部分省域、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实践先行探索,为当前备受关注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总结、发展方向、实践推进等提供有效参考,以期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助力。
郑永年教授、段啸林博士、袁冉东博士等前沿政策研究学者,在对深圳的过去和现状展开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深圳到203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探讨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三新 背景下深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深圳引领 三新 的历史使命和总体思路方向,尤其是在战略路径的选择上提出 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 的概念,清晰地描绘出深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图景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一道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牵动社会神经、顺应时势人心的时代必答题。自从2021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落子 浙江以来,浙江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实践创新,步稳蹄疾扎实推进。一年来,浙江上下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勇扛使命、勇闯新路、勇当先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书分为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六篇,共选取浙江省有关市县乡村在探索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49个,切实展示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实效。
本书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内容,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展现了中国产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新型举国体制、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企业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从大国产业与大国担当讲起,讲述中国创造的世界价值;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底层逻辑;以博古通今视角谈我国历史上的产业成果,给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深刻借鉴;结合作者实地调研大飞机、核电、高铁等真实案例,解构其产业价值、行业格局与时代机遇,为未来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可落实路径,同时为企业用创新成果在新赛道中参与现代产业竞争提供了新思路。
本书集中了作者在中国央行工作逾十几年期间所发表的五十多篇论文。中国金融改革及金融市场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思考基础、政策制定考量、实践操作经验,尽在本书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这幕活剧的亲历者,本书作者称自己就像是坐在剧场里的“排”,以独特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场金融改革中,成果及收获只属于昨天,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倾力付出,理论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昨天的回顾,也让今天受益,并指导明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党和人民锐意推进各项重大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型转变。其中,以市场化改革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是中国模式的宝贵经验与财富。 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进而总结涉及市场主体、重点市场和市场机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以此为逻辑链条分析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举措和主要成效,在此基础上归纳中国成就、中国经验、中国贡献和中国模式。
......
本书是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重大课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的成果基础上形成的。课题紧紧围绕 十三五 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举措展开深入研究。全书由总报告及十二个分报告构成,具体内容涉及了我国 十三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包括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要素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企业体制、技术创新体制、法律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对外开放体制等十二个方面,对于我国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的兴起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文化发展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中国作为发展中的赶超型国家,推动文化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共财政的投入扶持。本书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从公共财政的角度研究和构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为研究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全书由总报告和九个分报告组成,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及其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既独立成篇,又互相贯通,为国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和财政支撑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中国的 新供给经济学 研究群体(作者所在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提出了从供给侧发力应对现实挑战、破解瓶颈制约的一整套认识和建议,力求形成对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反思,并对为实现从邓小平提出的 三步走 到*表述的 中国梦 现代化目标提供理论支撑。相关认识的切入点,是需要对已有的经济学成果有 破 有 立 。而引出的基本认识,就是中国为完成十三五 全面小康 决胜阶段的任务并乘势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现代化伟大民族复兴的 中国梦 ,必须紧紧抓住并处理好 理性的供给管理 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一命题。
本书系国务院参事室重点课题。国务院参事室联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以费孝通先生研究江村经济的精神,选取我国东中西部三个村庄,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调查,纵向回溯了这三个村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包括经济起落、百姓生活、文化风俗、社会治理、村庄建设、人口结构、民间组织、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并通过横向的比较研究,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诚如主编者言: 四十年改变了这些村庄沿袭数千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村庄也造就了当代中国的发展繁荣。 该书对中国农村发展规律的探索具有样本意义。
《直谏中国改革(建议篇)》(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选编了过去20年给国家相关部门提交的政策建议报告50份,涵盖了中改院建院以来谏言改革的主要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所采纳,有些被用作制定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
《全国交通运输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与建设》主要收录了国家交通运输相关政策及规划七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制定发布的“十一五”时期的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纲要等文献资料。
本书全面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系统梳理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内涵外延、逻辑框架等进行阐释,系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理论、创新理论、政治保障、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分配和共同富裕理论、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理论、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发展理念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四化同步”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建设和共享发展理论、经济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源泉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等,从而进一步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世界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百佳案例》主要介绍京津冀等8个区域的改革成功经验,按照《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办发﹝2015)48号),拟分知识产权、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军民融合等章节。每个案例拟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改革背景,通过深入分析现行体制机制中的主要问题,引出推出有关改革举措的主要目的,突出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二是具体做法,介绍试点改革举措的主要内容、操作流程以及主要体制机制 突破点 ,为其他区域复制推广该项改革成果提供清晰的路线图;三是取得成效,通过客观事实、数据等反映改革前后的对比情况,突出广大科技界、产业界的改革成果获得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后十年的中国经济的走向,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 《十八大后十年的中国经济走向》邀请了张卓元等当前中国*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三十多位知名经济学家,从经济发展方式、城镇化、体制改革、财政、金融和对外开放等多个角度,展望了十八大后十年中国经济的走向,为关注该问题的读者提供参考。
本书结合全球开放的新趋势,分析新一轮开放的新思维和新格局以及中国开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中国新一轮开放的推进提出了路径选择。围绕这一主题,本书分析了中国开放与世界开放的关系,梳理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反映中国开放的理念、制度、政策和举措,通过本书的开放视角,能够长期跟踪分析中国开放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也因此得以展示,本书系的持续出版,旨在向世界更好宣传中国,使中国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