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间,北京从只有旧城区(今二环内区域的62.5平方千米)的传统古城,发展到现在拥有一个中心城和十个边缘集团(今涵盖五环内外的1085平方千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从21万人口(1949年底)发展到1600万(2008年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乡村发展成为市区。本书收录了北京三环、四环、五环周边60个曾经的乡村。书中通过新老照片以及文字的对比,对已经消失的这60个乡村村庄作了最后的记录,也深度展现出了北京城的变迁图景。谨以此书记录共和国的前进脚步,记录北京城的巨大发展,记录北京那些逝去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60年间,北京从只有旧城区(今二环内区域的62.5平方千米)的传统古城,发展到现在拥有一个中心城和十个边缘集团(今涵盖五环内外的1085平方千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从21万人口(1949年底)发展到1600万(2008年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乡村发展成为市区。本书收录了北京三环、四环、五环周边60个曾经的乡村。书中通过新老照片以及文字的对比,对已经消失的这60个乡村村庄作了最后的记录,也深度展现出了北京城的变迁图景。谨以此书记录共和国的前进脚步,记录北京城的巨大发展,记录北京那些逝去的故事。
《城市发展:愿景与实践(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实践区案例的分析)》内容简介:当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越来越多地迁移到城市,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城市这一特殊空间本身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展等,城市环境也随之变化。变之天道,不可逆转,关键是变化之方向,行变之路径。人们信奉和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势必要关注“什么是美好的城市”,自然要憧憬城市的未来。幸运之极,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了城市实践区的展示方式,其集世界城市实践精彩案例之大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游视未来城市之窗,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城市文明演化的愿景,从中感悟城市科学发展的真谛。 早在城市实践区案例申报和遴选阶段,时任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白文华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和敏锐的眼光捕捉到
《城市发展:愿景与实践(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实践区案例的分析)》内容简介:当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越来越多地迁移到城市,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城市这一特殊空间本身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展等,城市环境也随之变化。变之天道,不可逆转,关键是变化之方向,行变之路径。人们信奉和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势必要关注“什么是美好的城市”,自然要憧憬城市的未来。幸运之极,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了城市实践区的展示方式,其集世界城市实践精彩案例之大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游视未来城市之窗,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城市文明演化的愿景,从中感悟城市科学发展的真谛。 早在城市实践区案例申报和遴选阶段,时任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白文华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和敏锐的眼光捕捉到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下,新型城市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有机协调,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质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建设现代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任务为出发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立集群型、循环型、低碳型、生态型和可持续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模式。本报告共分4篇16章,完整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城市化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城市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变辽过程;系统总结了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内涵和战略要点;深刻揭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表征”、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质量表征”和城乡机会平等的“公平表征”,共同构成了中国新
80年代的社区研究为社区概念的复兴和社区知识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和制度创新的基础。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中国的社区概念和社区工作不仅成为学者和决策者关注的重要议题,而且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象的社区的概念和理论性社区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建设活动开始进入中国城市。国外开展社区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积淀,为我们开展社区建设提供了先例。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的运行活动和功能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本书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发展与城市等级体系的关系、与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的关系,并对信息化城市的规划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结合江苏城市的案例对与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城市功能空间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了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功能空间的变化,信息产业专门街区的构成、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分析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空间的布局,最后对信息化城市的发展战略作了初步探讨。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物质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并结合案例讨论了信息技术产业空间的推动因素和构成模式。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既能够为城市规划管理部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如何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建设之路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通过数百个咨询项目的实践探索、总结再实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顺利推进城镇开发的有效解决之道,即投融资规划。
《智慧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以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为背景,以研究智慧城市发展理论、建设构架为重点,以智慧南京建设思路和推进机制为案例,力求探索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构架和推进模式,试图以此给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思路和借鉴的经验。全书由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唐建荣副主任,南京市信息中心童隆俊主任、邓贤峰副主任等共同酝酿提出并完成写作纲要,由南京市信息中心组织骨干力量独立撰写完成。 此书是在南京市信息中心多年对南京市信息化、智慧南京建设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信息化的走向,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的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和提升。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1999年立项的课题,全书共十二章,就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关系问题,采用实际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大量的实地调查与统计数据,采用二元回归、多元回归,起对数函数,投入产出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不同影响及其差异程度,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新中国成立60年间,北京从只有旧城区(今二环内区域的62.5平方千米)的传统古城,发展到现在拥有一个中心城和十个边缘集团(今涵盖五环内外的1085平方千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从21万人口(1949年底)发展到1600万(2008年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乡村发展成为市区。本书收录了北京三环、四环、五环周边60个曾经的乡村。书中通过新老照片以及文字的对比,对已经消失的这60个乡村村庄作了最后的记录,也深度展现出了北京城的变迁图景。谨以此书记录共和国的前进脚步,记录北京城的巨大发展,记录北京那些逝去的故事。
《城市发展:愿景与实践(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实践区案例的分析)》内容简介:当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越来越多地迁移到城市,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城市这一特殊空间本身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展等,城市环境也随之变化。变之天道,不可逆转,关键是变化之方向,行变之路径。人们信奉和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势必要关注“什么是美好的城市”,自然要憧憬城市的未来。幸运之极,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了城市实践区的展示方式,其集世界城市实践精彩案例之大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游视未来城市之窗,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城市文明演化的愿景,从中感悟城市科学发展的真谛。 早在城市实践区案例申报和遴选阶段,时任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白文华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和敏锐的眼光捕捉到
本书介绍了泽国镇的发展历程,描述和分析了泽国镇目前的经济社会状况,包括泽国镇的专业化、产业化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发展,财政收支状况,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人口管理和劳资关系,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通过分析和描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规划建设。这些政策建议,不但对于泽国镇本身的长远发展有帮助,而且也为全国相同或相似条件的地方发展经济,改善社会条件提供了的参考;同时,书稿中对泽国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所借鉴,至少可以有所思考。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转轨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虚假城市化现象,并根据其生成视制的差异,将其划分为行政扩张型虚假城市化现象和利益扩张型虚假城市侄现象两种类型;试图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秘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剖析了转轨时期虚假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内生机制.提出了若干完善城市化政策的对策思路。文中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于学习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初学者而言,具有的借鉴意义。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传统的研究课题注入了全新的研究角度。作者一改传统的著作方法,大胆尝试用总论编、地区编、专题编和宏观编这四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科学地选择了上海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特大城市作为研究的个案,因为上海城市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往往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率先性或先兆性,上海郊区的农村非农化和城市化水平也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作者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孕育着新一轮深层次再转移的发展势头,以及上海都市型特色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契机,从上海地区的专题研究拓展到宏观编的全国范围。 第二,资料丰富,数据翔实。从本书所从事的个案分析和总体论述看,作者不但自己深入实际,从事到点到户的调查访问,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论文专著的检索工作,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数
本书可供从事中国城镇化政策、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社会学、经济学、建筑规划、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工作者、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城镇化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本书从新的视野深入探索了中国城镇化资源环境基础及其综合支撑体系。全书共分为10章,主要研究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发展道路、特点与问题,系统研究了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特别是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作了深入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同时根据中国城乡统筹的历史与规律,重点从制度创新、城镇发展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城镇发展的大趋势与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的对策,提出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系列指标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