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针对广大企业家、高层管理、核心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关心的有关商业秘密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同时,对审理并公开判决的100个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例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点评,试图从个案中寻找规律,从而从“前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商业秘密保护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由唐青林和黄民欣主编。
在介绍完本书的写作过程之后,请允许我在此对本书的结构以及读者如何*限度地利用本书来做进一步的阐述。本书的第1章回答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银行分析家”?银行分析家是干什么的?银行分析家为谁提供服务?有几种类型的银行分析家?第2章至第15章是本书的核心。该部分阐述了如何去运用银行的信用分析,作者以一家金融机构为对象,勾勒了银行信用分析的流程。这一部分以一些财务报表为起点,并相继提出了CAMEL模型的五个基本要素。CAMEL模型是评估某一银行的业绩和资产状况的主要模型,这为在随后的章节中讨论风险管理做好了铺垫。第2章介绍了在对银行信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所需之原始资料,并大体上概括了如何运用这些原始材料进行银行分析。第3章和第4章都在阐述两种非常关键的财务报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本书通过大量的判例法,确立了公司融资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原则,总结和分析了美国历年经典的公司融资法案例。
本书相当于一本修正版或中国版的美国公司法教科书。 近代以来,中国法律制度的创新始终伴随着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引进、吸收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美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两国法律人之间对彼此法律制度的兴趣也在不断加深。然而,由于社会制度与“法系”的不同,两国之间不但在法律制度上,而且在其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美国的公司法律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入地理解其内在的思维方式及其相关的表达方式。本书为寻求了解美国公司法和公司法律师的中国法学生和律师提供了一个重要桥梁。本书在简要说明了美国的公司治理、公司所发行的证券以及公司兼并之类重大交易的同时,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许多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法判例。
本书定位于司法实务人员的培训教材,在内容上突出对新企业破产法的解读和新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且对新法适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提示。本书按照新企业破严法的体系结构,分为十二章,每章按照法条的内容分专题进行解读与分析,法条解读是对法律条文及相关规定的深度解析,适用精解是对实务运用及疑难问题的具体分析。为了读者阅读和理解上的方便,本书的部分章节和专题还设置了法律文本样式、实务流程图表和简要案例等环节。
本书作者长期跟踪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情况和治理实效,对2004年以来的证券公司危机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参与了某些证券公司的退市处理工作。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作者采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国情特色,以事实说话,以法人财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义理论和法的基本价值追求等理论为指引,深入地解构了我国证券公司的权力生成、运行、监督和校正系统,对我国证券公司治理机制的上述种种困境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结合国际上证券公司治理的成功做法,提出了以公正地维护核心利益相关者权益作为公司治理目标、创建有各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公司(代表)大会作为证券公司权力源泉、选择性适用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制度,以及加强证券业诚信文化建设和中介机构的监督参与机制等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为我
本书主要研究公益信托的基本法律问题。本书的出发点为系统考察信托制度的起源与演进,试图在不割裂信托制度与普通法系联系的前提下,在民法法系的语境下解读信托制度。在对信托基本理论进行必要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公益信托的本质属性以及各方面社会因素对公益信托影响,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公益信托制度的积极作用。本书分析了影响公益信托设立的各方面因素以及一些国家(地区)对公益信托设立的立法态度。检讨了我国公益事业开展的现状,对基金会与公益信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国公益事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提出了新思路。最后,本书以高等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利用信托制度整体构建我国公益事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