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总的指导思想进行编写。它除了对生产管理中各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劳动、技术、质量等项管理理论与方法, 作了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之外, 在各章节中还重点介绍了各种现代管理方法。
《中外经济简史》将自古以来的中外经济史划分为古代中外经济史、近代中外经济史、现代中外经济史和世纪之交的中外经济史四个阶段,整体阐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实绩、经济制度变迁、社会发展进步等。通过阅读《中外经济简史》,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
历史学家治史和经济学家治史应该还是有差别的。历史学家要把历史事实搞清楚,还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或总结出一些规律。而经济学家则是在历史学家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这些解释可以是总结经济发展的顾虑,也可以是用来证明经济学理论的。听梁小民先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经济,你会收获从读史中了解了经济,从对经济的认识中体味历史的意外惊喜。
货币的花朵也许开得无比灿烂和美丽,但不要忘记根茎下面也许只是一堆肥料而已。 金融安全问题从来就在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和被少数人有计划地误导和隐藏。这有点像和迷雾中的吃人的鬼怪打交道。因此,大多数人的“金融安全”不过是“羔羊的安全”和“蚂蚁的安全”而已。大量的、复杂的统计方法和高等数学的西方经济书籍,就如同故意写得让患者看不懂的拉丁语诊疗书一样,让本来只用一句话就能解释金融危机的实质,却会演变成一场只有少数人有资格参加的“辩论”,或更是少数人能够“成功”并影响实际社会运作的“学术活动”。 没有老百姓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没有老百姓理解金融市场一个百分点的意义;没有老百姓理解金融监管的严肃性对自己有何实在的作用;没有老百姓理解资金流动周期如何制造出金钱;更没有老百姓理解“美元”
美国的商业发展就是一段从未停止与骗子角力的故事。 美国对于很多热情的支持者、精明的商人和彻头彻尾的骗子来说常常很具吸引力。对商业自由的崇拜使得区分激进的推销术和不可接受的欺骗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创新前沿时。与此同时,竞争压力往往迫使一些受人尊敬的公司也开始采用欺骗手段。欺诈成了美国商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书中,爱德华·巴莱森追溯了美国的欺诈史——以及从未停止的与欺诈的斗争——从P.T.巴纳姆时代到查尔斯·庞兹和伯纳德·麦道夫的时代。 从19世纪早期美国法律界支持的“购者自慎”出发,本书描绘了从镀金时代到新政时期,再到“社会”时代,现代监管机构如何缓慢又零碎地发展,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它到达了近期的放松监管时代,放松监管带来了一连串代价高昂的欺诈问题,包括储贷危机、公司会计丑闻和近些
《激荡三十年》内容简介: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 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 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激荡三十年》为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 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 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 物。 《激荡三十年(下)》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 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 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
《激荡三十年》内容简介: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 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 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激荡三十年》为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 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 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 物。 《激荡三十年(下)》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 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 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
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俱佳,历史感和现实感兼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法,描绘了5克思政治经济学伟大先驱者们栩栩如生的画像,这些人大都是历史上杰出的学者或的社会活动家,他们的著作在5克思主义的形成上起过重要作用。作者以不少篇幅评介了经济学说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庸俗经济学家,5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对这些人其学说的批判是分不开的。作者还向读者评介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他们尽管在当时并不出名,但从经济学后来的发展来看却是值得重视的。作者紧密联系各国不同时代的背景和历史条件,阐述了思想家们的学说,同时也很注意他们的思想观点或政策主张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同当代的联系。也许还有一点值得指出,作者在论述中并没有满足于重复以往的众所周知的认识,而是力求吸收和反映当代经济科
《票据革命》阐述了中国票据市场的震荡、变革与重构,简明回顾了中国票据市场近40年的曲折成长史,特别是生动描述了近年来票据市场经历的剧烈震荡,深刻透视中国票据市场变革的宏观背景和内在逻辑,描绘出一幅票交所时代新蓝图。 《票据革命》基于央行主导成立上海票据交易所的重大创新与变革背景,系统性分析与思考在票交所新时代,中国票据行业如何进行市场重构、机构转型和生态再造,以及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制度变革推动票据市场发展,并探讨了票据市场变革带来的宏观影响。 站在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视角看,这无疑是一场具有颠覆性特征的“市场革命”。《票据革命》一书立足于票据业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聚焦于为中国票据市场建设与发展提供理性洞见与系统建议,以期推动并加速票据市场转型创新与变革发展的进
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名叫“古巴比伦国”的史前国家。本书以中国正史和阿拉伯古代文献为依据,严格考证了中东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唐朝退出中东及北非的历史过程与经济原因。
郭冠清编著的《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通过生动而又不失严肃的语言,试图真实地再现人类探索经济发展规律的艰辛历程。使读者感受到重商主义驱使下人们追求财富的狂热;聆听汇集前人智慧的宏观经济学集大成者斯密的故事,清楚地知道古典经济学大厦建设和发展的轨迹,渐渐地明白边际革命产生的意义。而正当你为形式优美的新古典理论赞叹不已的时候,席卷世界的大萧条又会带你进入凯恩斯时代。《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以斯密理论为逻辑基点,以三次革命为核心,以对三次革命理论的补充、完善、挑战或反对为脉络,以人物而不是学派为主线,对经济学说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以期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都能够分享到学习经济思想史的快乐。
《长矛与步枪——非洲金融热战》以殖民主义时期非洲反帝战争的一次显赫胜利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跨国银团的幕后操纵和参与各方的战略得失及历史后果。介绍了埃塞俄比亚饥荒的金融原因和所谓的“生态社会主义”埘非洲政治和经济的毒害。 《长矛与步枪——非洲金融热战》由江晓美编著。
这是全球最有趣的经济普及读物,是一本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都可以看得懂也会喜欢看的经济史话。全书像一根神奇的丝线,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经济事件串了起来,从而把那些令人头痛、只有专家才看得懂的晦涩经济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讲述了一连串小故事,从人类起源、刀耕火种到经济全球化;从私有制出现到世界发展的未来,将经济的由来、货币的产生、经济贸易、国家的由来、工业、工厂、危机、竞争、帝国主义、世界秩序等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事件形象描绘出来。几个小时后,通过在书中漫游,你就会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和人类经济发展脉络有了的了解。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
《激荡三十年》内容简介: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 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 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激荡三十年》为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 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 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 物。 《激荡三十年(下)》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 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 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