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多史学家而言,工业革命是史学研究的一大挑战。少数史学家,甚至拒不承认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我们日渐熟悉的 21 世纪的世界。从18世纪初到维多利亚时代,世界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所改变。发明家、商人、科学家、探险家都在工业革命的故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托马斯 克伦普将他们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并说明技术发明、制造业的发展如何将原本相互隔绝的世界,打造成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体系。
工业革命一直是经济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西欧商业扩张、工厂崛起、煤铁生产、劳动无产阶级化、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全球传播的历史关键。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为基于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互动之上的工业革命作出了解释。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比我们此前了解地开始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通过反思过去一代经济历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有关工业革命的Z新研究,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18世纪的波士顿和纽波特,信用关系是经济网络的基石。随着市场交换的速度加快,基层法院需要处理的债务纠纷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航海和服兵役吸引了一些人离开家园,有些人再也不会回来。在这一经济转型时期,男性户主的缺失迫使新英格兰人解决一个紧迫的问题:谁将管理并维护相应的金融关系? 史料决定了文件当时形成的意义,也塑造了我们当下对历史的解读。当我们将生锈的大头针从某份卷宗上拿掉,或将已经变硬的绳子解开时,那些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便活了过来,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关于信用的真实世界 女子和男子经常有生意往来,女子从事信用活动和债务诉讼也是家常便饭。 妇女从事信用活动有助于对抗人口失衡和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稳定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政治经济。在这个世界里,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是技术娴熟、不可或缺的贡
本书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资源基础从以不可再生的土地为主向以可再生的资本为主的转变。这一过程既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技术变迁的过程。作为制度变迁过程,是通过历经数百年的产权革命和商业革命实现的,而作为技术变迁过程,就是通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实现的。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通过英国经济史研究,揭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和经济现代化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市场制度的发育与发展、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与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迁等。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英国经济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回答:一个劳动力
《民国初期的中日民间经济外交:以商人组织为主体的历史考察》在回顾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在梳理民间经济外交意识产生背景以及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对民间经济外交的概念作出界定。通过对中日两国史料的详细比较和考证,以时间为经,重大历史事件为纬,将以商人团体为主体的中日民间经济外交活动,置于中日两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着重构架中日两国民间经济外交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与两国政治外交、相互经济利益的关系;评价民间力量与政治决策的关系;估量民间经济外交在国家政治外交中的地位;对中日民间经济外交的作用、特点作出总体评价。
19世纪上半叶的技术变革导致西欧空前的经济增长和资本形成;然而,爱尔兰几乎没有参与这一进程。在北大西洋经济繁荣的同时,1845年至1850年的爱尔兰大饥荒造成15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逃离爱尔兰。爱尔兰经济为何未能增长,以及“爱尔兰为何挨饿”仍是经济史上悬而未决的谜题。 作者认为,饥饿是由饥荒前几十年经济总体不发达造成的。他检验了各种假说,用以解释爱尔兰的落后。人们普遍认为爱尔兰的贫困可以用人口过剩、邪恶的土地制度或英国人的恶意剥削来解释,但他驳斥了这种观点。相反,他认为,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物质资本形成不足——这是爱尔兰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房东和租户之间持续冲突以及爱尔兰经济体制僵化的结果。
《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研究》是一本由招商局史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易惠莉为主,招商局史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荫贵为辅编选出的反映外招商局历史研究各个主要方面成果的专家论文集,主要包括招商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管理体制、经营管理、对外投资、代表人物的作用等方面。据专家介绍,本书代表了外到目前为止对招商局历史研究的水平。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汇集了十几位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对招商局历史系统研究的力作,重温这段艰难历程;重温中国工业近代化及中国民族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中成长发展的历史,不仅对今天中国招商局的发展而且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现代化也有重大借鉴作用。
本书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这一视角出发,在诸多重大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国资本的估计、中国工业生产、结构与生产力的状况变化、抗日战争前与抗日战争时期工业生产与就业问题等,多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乃至空白,不助于认识近代中国的经济现状,而且对认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规律以及当前现在化建设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研究重点放在西欧原工业化的产生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西欧中世纪晚期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极其基本特点。本书介绍了原工业化理论的来龙去脉,旨在对这一提出已三十多年且被人们常谈不衰的理论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概述了15世纪末以前西欧农村手工业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和特征,论述了西欧前工业社会农村手工业的兴衰与原工业化的产生;运用丰富的史料,分别对意大利、尼德兰和英国原工业的产生及发展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使读者了解西欧原工业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原工业化与工业化和非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时期的人口变化问题。
这部书稿是关于解放初期上海私营金融业的整体性研究成果,而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之际共有200余家行庄公司,即便到1952年底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前夕,也还有五个集团共60余家机构。要有有限的篇幅中特别是各章中都逐一记述每一家机构个体的经历,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是,尽可能地选择代表性金融机构的典型事实,却是应当做到的。目前书稿中有的章中的(如业务经营)主要是整体的统计和概述,尚缺少对个案的必要展开和分析。另外,完整意义的上海金融史包含着行庄公司等经营机构、同业组织、金融市场和金融业人士等多个部分,目前的书稿已经涵盖了上述各个部分,可以说业已确立起建国后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的较完整的体系。 应当看到,除了私营金融业之外,这部书稿所述及的新中国国家银行、公私合营银行等重要对象,以及诸如金融接
当美国人——从国家总统到平民百姓——满心憧憬过去的大繁荣必将持续,帝国的世界形象和国家的财富必将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时候,10月的华尔街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区区两天,道琼斯指数就跌落30%之多。 人们惊讶地发现:帝国居然会衰退,繁荣居然能不再,财富居然像冰雪般地融去……一切的繁华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 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横行,为了从席卷全球的衰退中摆脱出来,战争机器的螺丝也一点点地拧紧:烽火硝烟,谁会料到十余年之后。竟有6000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 而美国——这个最后的战争参与者,居然一步步地走上全球权力的……一个以美国为轴心的时代,拉开了最终的帷幕。
本书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资源基础从以不可再生的土地为主向以可再生的资本为主的转变。这一过程既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技术变迁的过程。作为制度变迁过程,是通过历经数百年的产权革命和商业革命实现的,而作为技术变迁过程,就是通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实现的。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通过英国经济史研究,揭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和经济现代化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市场制度的发育与发展、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与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迁等。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英国经济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回答:一个劳动力
藉诸大海的联系,千百年来,中国沿海居民断断续续地同海外许多国家进行着种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构建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本书在时间上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为重心,往前追溯月至宋朝、向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约一千年,意在较长的时空架构下,寻找中国人参与海事活动的轨迹,探究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本书内容有考证,有分析:在经济、贸易之外,更扩及人员的互访与文化的交流。 旧的论题、如郑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从追寻苏木、胡椒与长颈鹿来探讨船队成行的动机。 新开发的论题,如在讨 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见的“公司”一司,早在十七世纪以后就已成为马来文的字根;再如中国人何时开始食用海参等等,于严肃的学术意义之外,另具一般性的趣味。 涉及了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地区的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本。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外资银行业的进入开始的。当时,它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对华贸易的外资洋行提供融资和汇兑服务,本地客户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资商行及少数殷商富户,与华人社会鲜有联系。20世纪初,香港转口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华人行商对使用押汇和信用证、支票的需求急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批将西方银行先进经营方法与传统银号结合起来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不过,踏入195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业务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战前单纯的贸易融资逐渐向为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战后香港经济的转型。 根据美国学者李德(Reed)的研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始于20世纪初叶。不过,一般公认,香港作为亚太区
《西夏经济史论稿/西夏学文库》总共收录作者杜建录个人专业论文28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夏社会的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和以生产资料占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关系,《西夏经济史论稿/西夏学文库》是西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多年来对西夏经济史研究的成果汇集。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所谓“大分流”与“大趋同”一直吸引着经济学家的浓厚兴趣。本书对西方世界的兴起,以及随后中国、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两组,对这两组中的代表性国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考察。具体来说,作者在书中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西方国家是如何变得富裕的?– 在1500—1950年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东南亚与中东)并没有出现经济追赶,但是自1950年以来,这些国家却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这是为什么?– 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拉美国家、南非与俄罗斯,在1500—1950这段时间出现了成功的经济追赶,但是从1950年开始,却经历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这又是为什么?
读经济史有帮助吗?DonaidMcCloskey从哈佛取得博士学位后,到芝加哥大学任经济史教授,做过经济史学会的会长。在他那篇1976年的名作:《历史对经济学有用吗?》中,他认为历史对经济学可以提供五项功能:更多的经济事实,更好的经济事实,较好的经济理论,较好的经济政策,较好的经济学家。 要辩护经济史是否有用,基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有效的经济学理,是根据事实来提炼出有用的概念,那么现代的经济学理视野,必然会受到观察样本的限制。历史的重要功能,就是开阔认知的可能性。赖建诚所著的《经济史的趣味》中的历史能提供许多过去的精彩现象,是眼前所不易观察到或想像到的。 《经济史的趣味》告诉你:其实历史知识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在欧洲一直没有人怀疑过。现在的经济学已经过度数学化和逻辑化,用计算机模型建构出来的理论,
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没有完成,但引起了农村经济的变迁,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农村经济中孕育了某些现代化的因素。本书正是在农村经济的框架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本着问题意识,在现代化视野下,运用历史学方法和多学科研究综合的方法,考察近代100余年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的传承与变迁问题。同时,为了说明农村经济的继承性与延续性,对许多问题的论述并不限于近代,而是追溯到了明清时期。本书资料极为翔实丰富,分析扎实严谨,言必有据,论必成理。同时,书中的大部分史料均属抢先发售使用,不仅保障了本书的学术质量和价值,也为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