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多史学家而言,工业革命是史学研究的一大挑战。少数史学家,甚至拒不承认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我们日渐熟悉的 21 世纪的世界。从18世纪初到维多利亚时代,世界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所改变。发明家、商人、科学家、探险家都在工业革命的故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托马斯 克伦普将他们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并说明技术发明、制造业的发展如何将原本相互隔绝的世界,打造成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体系。
工业革命一直是经济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西欧商业扩张、工厂崛起、煤铁生产、劳动无产阶级化、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全球传播的历史关键。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为基于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互动之上的工业革命作出了解释。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比我们此前了解地开始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通过反思过去一代经济历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有关工业革命的Z新研究,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18世纪的波士顿和纽波特,信用关系是经济网络的基石。随着市场交换的速度加快,基层法院需要处理的债务纠纷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航海和服兵役吸引了一些人离开家园,有些人再也不会回来。在这一经济转型时期,男性户主的缺失迫使新英格兰人解决一个紧迫的问题:谁将管理并维护相应的金融关系? 史料决定了文件当时形成的意义,也塑造了我们当下对历史的解读。当我们将生锈的大头针从某份卷宗上拿掉,或将已经变硬的绳子解开时,那些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便活了过来,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关于信用的真实世界 女子和男子经常有生意往来,女子从事信用活动和债务诉讼也是家常便饭。 妇女从事信用活动有助于对抗人口失衡和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稳定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政治经济。在这个世界里,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是技术娴熟、不可或缺的贡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所谓“大分流”与“大趋同”一直吸引着经济学家的浓厚兴趣。本书对西方世界的兴起,以及随后中国、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两组,对这两组中的代表性国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考察。具体来说,作者在书中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西方国家是如何变得富裕的?– 在1500—1950年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东南亚与中东)并没有出现经济追赶,但是自1950年以来,这些国家却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这是为什么?– 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拉美国家、南非与俄罗斯,在1500—1950这段时间出现了成功的经济追赶,但是从1950年开始,却经历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这又是为什么?
当美国人——从国家总统到平民百姓——满心憧憬过去的大繁荣必将持续,帝国的世界形象和国家的财富必将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时候,10月的华尔街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区区两天,道琼斯指数就跌落30%之多。 人们惊讶地发现:帝国居然会衰退,繁荣居然能不再,财富居然像冰雪般地融去……一切的繁华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 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横行,为了从席卷全球的衰退中摆脱出来,战争机器的螺丝也一点点地拧紧:烽火硝烟,谁会料到十余年之后。竟有6000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 而美国——这个最后的战争参与者,居然一步步地走上全球权力的……一个以美国为轴心的时代,拉开了最终的帷幕。
本书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资源基础从以不可再生的土地为主向以可再生的资本为主的转变。这一过程既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技术变迁的过程。作为制度变迁过程,是通过历经数百年的产权革命和商业革命实现的,而作为技术变迁过程,就是通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实现的。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通过英国经济史研究,揭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和经济现代化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市场制度的发育与发展、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与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迁等。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英国经济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回答:一个劳动力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本。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外资银行业的进入开始的。当时,它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对华贸易的外资洋行提供融资和汇兑服务,本地客户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资商行及少数殷商富户,与华人社会鲜有联系。20世纪初,香港转口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华人行商对使用押汇和信用证、支票的需求急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批将西方银行先进经营方法与传统银号结合起来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不过,踏入195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业务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战前单纯的贸易融资逐渐向为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战后香港经济的转型。 根据美国学者李德(Reed)的研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始于20世纪初叶。不过,一般公认,香港作为亚太区
作者认为,总体上看,近代江南地区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混合形态,江南社会始终在向前发展,这一观点非常新颖,也符合江南的实际情况。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对江南具体的社会经济部门中已萌发出许多现代因子,有的还直接过渡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部分,江南现代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是以传统经济为依托,这些结论令人信服。这部书稿对当前发展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很有历史借鉴作用。 这部书稿的出色之处在于作者……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审视江南社会的发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创新精神,这些全新的观点在书稿的每一章节都可以读到……这部书稿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有借鉴作用。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本。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外资银行业的进入开始的。当时,它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对华贸易的外资洋行提供融资和汇兑服务,本地客户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资商行及少数殷商富户,与华人社会鲜有联系。20世纪初,香港转口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华人行商对使用押汇和信用证、支票的需求急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批将西方银行先进经营方法与传统银号结合起来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不过,踏入195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业务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战前单纯的贸易融资逐渐向为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战后香港经济的转型。 根据美国学者李德(Reed)的研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始于20世纪初叶。不过,一般公认,香港作为亚太区
藉诸大海的联系,千百年来,中国沿海居民断断续续地同海外许多国家进行着种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构建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本书在时间上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为重心,往前追溯月至宋朝、向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约一千年,意在较长的时空架构下,寻找中国人参与海事活动的轨迹,探究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本书内容有考证,有分析:在经济、贸易之外,更扩及人员的互访与文化的交流。 旧的论题、如郑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从追寻苏木、胡椒与长颈鹿来探讨船队成行的动机。 新开发的论题,如在讨 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见的“公司”一司,早在十七世纪以后就已成为马来文的字根;再如中国人何时开始食用海参等等,于严肃的学术意义之外,另具一般性的趣味。 涉及了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地区的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0BJL034)和辽宁大学“211工程”重点研究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这是一部专门研究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著作,全书由理论篇、方法篇和问题篇三个部分构成。 理论篇主要对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和分析。首先对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产生与发展做了历史的回顾和概括性的总结,对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学术特征、借鉴意义以及历史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系统的论述,分析与评价了其理论方法、学术成就、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并进一步总结了其对我国经济理论发展和改革实践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方法篇着重探讨制度经济史学中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分别就历史主义传统与经验归纳方法、博弈论方法在
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截至2010年,山东省常住人口总数居全国第二位,农业总产值居位,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GDP总量居全国第三位。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自古以来,山东地区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原始经济时代,山东地区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以沂源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经济部门主要包括原始采集业和原始狩猎业。原始采集业是指原始人类靠采摘自然界的天然产物来获得生存的一种生产行为,原始狩猎业是指原始人类通过集体围猎野生动物来维持生存的一种生产行为。它们是原始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也是原始经济最重要的两个内涵。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截至2010年,山东省常住人口总数居全国第二位,农业总产值居位,工业总产值居全
这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快递业发展史的进行了全面细致地系统梳理。以快递(物流)行业为核心内容,深入行业内部,还原了递业从萌芽到全面发展的全过程,并选取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公司与人物进行集中的书写,是一本很好的行业发展史。书中的资料系统全面而很好不错。中国邮政快递报社一直从事快递与物流方面的报道与研究,所得到的一手资料很珍贵,也具有很好不错性。
本书以盐种为经、以行政区划为纬,系统、深入地研 究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食盐产地,弄清楚了各个时 期食盐产地数量、食盐产地类型以及这些产地的具体 位置,探讨了各个时期食盐产地的重要变化及其原因 ,分析了各个时期各盐种和主要产地在全国盐业生产 中所占的地位,论述了各个时期食盐产地的历史地位 ,并对有关历史地名进行了考证,属于历史手工业地 理研究类通史著作,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具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仅是编 写《中国历史地理·历史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史 》、历史地名辞典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当前寻 找盐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盐业生产、保护生 态环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食盐产地分布和变迁研究》结构设计 合理,材料翔实可靠,论述全面,持论公允;辨析、 考证
《经济科学译库:美国经济史(0版)》主要是按时间顺序向读者展现从殖民时代至今的美国经济发展状况。本书共有5个部分29章。每个部分都明确地强调和说明了为本书提供基础的五个重大主题:(1)经济增长;(2)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3)对安全的追求;(4)国际贸易和金融;(5)人口因素。这些主题反映了对经济史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过去与现在的学者的研究。我们强调这些主题,以激发读者对经济史的兴趣,而且我们希望读者能以历史的角度看待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8》在系统阐述中国2017年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储能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形势进行展望。同时,针对可再生能源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本书资料准确,数据翔实、形式简洁,有助于读者系统、直观地了解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适合所有关心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人事阅读。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投融资理论的基础综述、系统性投融资理论综述、我国铁路产业投融资分析、我国城市轨道投融资分析,典型案例包括:山西省铁路的投融资分析、首都新机场的投融资分析、西藏环保产业投融资分析、拉萨柳梧新区投融资分析等。
本书所收文章,皆为明朝经济史中的重要问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多年以来明史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问题,至今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只是着眼于参予,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二是明史范围内,人们尚未涉及,或者很少注意的一些领域,本人只是先走一步,作些尝试性的探索。
本书从农民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英国农村现代化的起源,并与中国同时期的农民社会做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