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多史学家而言,工业革命是史学研究的一大挑战。少数史学家,甚至拒不承认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我们日渐熟悉的 21 世纪的世界。从18世纪初到维多利亚时代,世界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所改变。发明家、商人、科学家、探险家都在工业革命的故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托马斯 克伦普将他们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并说明技术发明、制造业的发展如何将原本相互隔绝的世界,打造成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体系。
工业革命一直是经济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西欧商业扩张、工厂崛起、煤铁生产、劳动无产阶级化、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全球传播的历史关键。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为基于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互动之上的工业革命作出了解释。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比我们此前了解地开始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通过反思过去一代经济历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有关工业革命的Z新研究,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18世纪的波士顿和纽波特,信用关系是经济网络的基石。随着市场交换的速度加快,基层法院需要处理的债务纠纷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航海和服兵役吸引了一些人离开家园,有些人再也不会回来。在这一经济转型时期,男性户主的缺失迫使新英格兰人解决一个紧迫的问题:谁将管理并维护相应的金融关系? 史料决定了文件当时形成的意义,也塑造了我们当下对历史的解读。当我们将生锈的大头针从某份卷宗上拿掉,或将已经变硬的绳子解开时,那些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便活了过来,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关于信用的真实世界 女子和男子经常有生意往来,女子从事信用活动和债务诉讼也是家常便饭。 妇女从事信用活动有助于对抗人口失衡和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稳定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政治经济。在这个世界里,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是技术娴熟、不可或缺的贡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所谓“大分流”与“大趋同”一直吸引着经济学家的浓厚兴趣。本书对西方世界的兴起,以及随后中国、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两组,对这两组中的代表性国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考察。具体来说,作者在书中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西方国家是如何变得富裕的?– 在1500—1950年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东南亚与中东)并没有出现经济追赶,但是自1950年以来,这些国家却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这是为什么?– 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拉美国家、南非与俄罗斯,在1500—1950这段时间出现了成功的经济追赶,但是从1950年开始,却经历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这又是为什么?
当美国人——从国家总统到平民百姓——满心憧憬过去的大繁荣必将持续,帝国的世界形象和国家的财富必将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时候,10月的华尔街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区区两天,道琼斯指数就跌落30%之多。 人们惊讶地发现:帝国居然会衰退,繁荣居然能不再,财富居然像冰雪般地融去……一切的繁华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 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横行,为了从席卷全球的衰退中摆脱出来,战争机器的螺丝也一点点地拧紧:烽火硝烟,谁会料到十余年之后。竟有6000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 而美国——这个最后的战争参与者,居然一步步地走上全球权力的……一个以美国为轴心的时代,拉开了最终的帷幕。
本书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资源基础从以不可再生的土地为主向以可再生的资本为主的转变。这一过程既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技术变迁的过程。作为制度变迁过程,是通过历经数百年的产权革命和商业革命实现的,而作为技术变迁过程,就是通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实现的。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通过英国经济史研究,揭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和经济现代化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市场制度的发育与发展、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与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迁等。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英国经济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回答:一个劳动力
作者认为,总体上看,近代江南地区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混合形态,江南社会始终在向前发展,这一观点非常新颖,也符合江南的实际情况。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对江南具体的社会经济部门中已萌发出许多现代因子,有的还直接过渡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部分,江南现代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是以传统经济为依托,这些结论令人信服。这部书稿对当前发展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很有历史借鉴作用。 这部书稿的出色之处在于作者……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审视江南社会的发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创新精神,这些全新的观点在书稿的每一章节都可以读到……这部书稿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有借鉴作用。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本。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外资银行业的进入开始的。当时,它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对华贸易的外资洋行提供融资和汇兑服务,本地客户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资商行及少数殷商富户,与华人社会鲜有联系。20世纪初,香港转口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华人行商对使用押汇和信用证、支票的需求急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批将西方银行先进经营方法与传统银号结合起来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不过,踏入195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业务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战前单纯的贸易融资逐渐向为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战后香港经济的转型。 根据美国学者李德(Reed)的研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始于20世纪初叶。不过,一般公认,香港作为亚太区
本书是新经济史研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诺斯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书是一项解释性研究,一份扩展了的解释性梗概,而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史。它提供的既不是标准经济史的详尽无遗的研究,也不是新经济史的准确的经验性的验证,其目标在于为欧洲经济史研究提出新的途径,而不是迎合以上哪一种标准形式。它是新研究的一项议程。同时,它又是合乎传统的,因为它是以许多前辈的开拓性研究作为依据的。书中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试图改变从某一偶然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找发生产业革命的原因的偏见,而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本书的核心观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作者的观点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很大的兴趣,在新经
当1919年的《时尚》杂志预言“今后的流行趋势可能是裙子越来越短”之后,美国,或者说西方世界,就开始摆脱传统,步入现代。此后,令人眼花缭乱的“大繁荣”时代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妇女们学会了走出家庭,在舞厅、酒吧间与陌生的男人调笑;脱去繁琐的传统服装后,裸露的泳装选美比赛就成为时代的新潮:来自遥远中国的体育运动麻将,也时髦地在美国家庭中哗哗做响;财富则像风筝一样攀升,猛然间,身边竟再也没有不涨价的商品……任何的禁令与约束都会成为世人所抵制的对象。民主与自由成为社会最强大的向往。娱乐就是,享受就是生命。拳击、网球、高尔夫……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而女人的裙边则向上,向上,再向上,终于令世人大跌眼镜。经济则空前的繁荣,小汽车成为家庭的“电器”,交通拥堵已是家常便饭,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已经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本。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外资银行业的进入开始的。当时,它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对华贸易的外资洋行提供融资和汇兑服务,本地客户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资商行及少数殷商富户,与华人社会鲜有联系。20世纪初,香港转口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华人行商对使用押汇和信用证、支票的需求急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批将西方银行先进经营方法与传统银号结合起来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不过,踏入195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业务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战前单纯的贸易融资逐渐向为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战后香港经济的转型。 根据美国学者李德(Reed)的研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始于20世纪初叶。不过,一般公认,香港作为亚太区
《百年华尔街》中的150幅照片和插图真实地记录了那些的危机,再现了往日的艰辛,最重要的是,它们描绘了许多在这个充满争议的世界金融活动中心里埋头苦干、精心谋划的推行英明改革的济济群雄。一方面。那里有超级大享,他们精明过人,在将投资变成巨额财富的同时又聪明地树立起稳固的公共形象;另一方面,也有疯狂的赌棍和作奸犯科之徒从“钢丝绳”上摔下来,落得个破产和锒铛入狱的结局。 《百年华尔街》以10年为界,着眼于重大历史事件,向每一位在今天在金融环境中投资和工作的人精妙概述了华尔街上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
山西曾经是富商云集、店铺林立之地,山西商贾有过满室聚宝、遍地金银的辉煌。二十世纪的一百年,离我位不算太远,山西曾有多少老字号名字号,多少老字号被湮没,多少名字号幸存下来,谁能说得清楚?时至今日,有多少新字号在兴起?又有多少老字号在衰败?编写这本书,我们只是想保留一些山西人经商的历史信息,也希望这本书能告诉读者一些他们想知道的事情。
藉诸大海的联系,千百年来,中国沿海居民断断续续地同海外许多国家进行着种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构建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本书在时间上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为重心,往前追溯月至宋朝、向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约一千年,意在较长的时空架构下,寻找中国人参与海事活动的轨迹,探究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本书内容有考证,有分析:在经济、贸易之外,更扩及人员的互访与文化的交流。 旧的论题、如郑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从追寻苏木、胡椒与长颈鹿来探讨船队成行的动机。 新开发的论题,如在讨 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见的“公司”一司,早在十七世纪以后就已成为马来文的字根;再如中国人何时开始食用海参等等,于严肃的学术意义之外,另具一般性的趣味。 涉及了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地区的
《西夏经济史论稿/西夏学文库》总共收录作者杜建录个人专业论文28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夏社会的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和以生产资料占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关系,《西夏经济史论稿/西夏学文库》是西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多年来对西夏经济史研究的成果汇集。
本书所收文章,皆为明朝经济史中的重要问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多年以来明史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问题,至今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只是着眼于参予,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二是明史范围内,人们尚未涉及,或者很少注意的一些领域,本人只是先走一步,作些尝试性的探索。
自1998年启动房改以来,中国房地产保持了20年的长期繁荣。单一经济因素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是土地红利、人口红利、资本红利、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这五大红利共同促成了中国房地产的长期繁荣。五大红利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耦合系统。如今五大红利全面消退,中国房地产进入高位调控下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