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本书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揭示其整体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本。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外资银行业的进入开始的。当时,它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对华贸易的外资洋行提供融资和汇兑服务,本地客户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资商行及少数殷商富户,与华人社会鲜有联系。20世纪初,香港转口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华人行商对使用押汇和信用证、支票的需求急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批将西方银行先进经营方法与传统银号结合起来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不过,踏入195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业务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战前单纯的贸易融资逐渐向为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战后香港经济的转型。 根据美国学者李德(Reed)的研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始于20世纪初叶。不过,一般公认,香港作为亚太区
本书是一本关于西方经济史的翻译作品,篇幅短小,内容却充实丰富,条分缕析地追溯了经济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演变历程。 可贵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纯粹地阐述历史,而是以放眼未来的视野,回溯经济社会自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为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为何会是现在的样子以及它将去向哪里,予以了客观的观察分析。书中探究了过去的经济走向和动力——尤其是资本主义——如何造就了今天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让我们在未来能更有效应付这些挑战的建议。 作为一本经济史教材,全书分章讨论了经济问题、前市场社会、市场社会的出现、工业革命、大萧条、公共部门的兴起、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社会主义的兴衰、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贫穷国家仍存的原因以及信息经济社会的起源。
本书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资源基础从以不可再生的土地为主向以可再生的资本为主的转变。这一过程既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技术变迁的过程。作为制度变迁过程,是通过历经数百年的产权革命和商业革命实现的,而作为技术变迁过程,就是通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实现的。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通过英国经济史研究,揭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和经济现代化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建立、市场制度的发育与发展、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与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迁等。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英国经济史的经验和教训来回答:一个劳动力
“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导师。” ——海因里希·海涅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
《经济思想史(第四版)》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仅介绍了公认的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也进行了全面、客观的介绍。《经济思想史(第四版)》所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涵盖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家,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广博学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这使得本书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经济思想史读物。 《经济思想史(第四版)》结构简明合理,语言流畅,不仅适合高等院校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而且也适合各级管理者阅读。《经济思想史(第四版)》有助于每位读者明了经济思想对各项经济政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主要利用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关税税收档案,运用长时段与短时段,实证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常关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考察了清代常关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以往学者把清代 常关视为落后的征税方式不同。本书作者认为清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大宗商品流通的特点而设立常关,课以关税,是在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征收商品税的一种财政制度的创新。
南通,东濒黄海,南临长江,适当江海交汇处。西汉,刘濞开凿运盐河,直通海陵,煮海积盐成为淮海一带主要经济活动。唐代,海盐业的兴起,运盐河逐渐延伸,南通各盐场自然形成盐运的靠泊点群。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南通建州筑城。从船舶的偶然停靠到经常停靠,分散的靠泊点群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稳定的自然港口。经港口所运货物品种日渐丰富,运量不断增长。“城中民擢楫运刍粮转输百货,东西南北往来不绝如织”,繁荣景象可见一斑。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江苏巡抚兼管江海关(常关)。其管辖海口22处,其中有南通境内的小海口、石庄、吕泗、新开河。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海门设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