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几个世纪前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如今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世界。 《重说工业革命的经济史》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 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分析析一个经济体如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开始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 《万国争先:次工业全球化》将工业化、全球贸易、殖民主义、生态环境、外交政策、战争中立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深入剖析帝国、贸易、技术与战争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制造为王:发明、制造业、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全景式展现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科技发明、制造业、政治思潮、社会制度及国际格局。展现发明家、产业家的个人命运如何与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时代相互交织。
藉诸大海的联系,千百年来,中国沿海居民断断续续地同海外许多国家进行着种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构建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本书在时间上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为重心,往前追溯月至宋朝、向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约一千年,意在较长的时空架构下,寻找中国人参与海事活动的轨迹,探究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本书内容有考证,有分析:在经济、贸易之外,更扩及人员的互访与文化的交流。旧的论题、如郑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从追寻苏木、胡椒与长颈鹿来探讨船队成行的动机。新开发的论题,如在讨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见的“公司”一司,早在十七世纪以后就已成为马来文的字根;再如中国人何时开始食用海参等等,于严肃的学术意义之外,另具一般性的趣味。涉及了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地区的交往,特别
在全套《盛唐研究丛书》中,只有这一部是出自历史地理学者之手。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关联是从一套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产生的,地理学家通过这种视角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这种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也可以应用于观察古代的历史与社会。正像所有的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它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了解世界的核心。地理学的视角包括三个方面: 1.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来观察世界; 2.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研究; 3.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 关注空间布局或者说地域结构,即人类活动中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人们如何通过空间进行联系,人类如何在空间中组成社会,空间的结构如何变化,是人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