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纵横天下千万里,驰骋商海几百年,一度赢得 海内富 的美誉,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那么,晋商是如何兴起,如何从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他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实现了 汇通天下 的远大目标,创造中国商业史上辉煌的神话的呢?晋商历史耐人寻味,晋商文化魅力四射,晋商精神催人奋进!
本书以作战工具(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将国防经济发展历程划分为冷兵器、火兵器、机械兵器、核武器和信息化武器五个历史时期,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对同一时期国防经济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和论述。在内容选择上,一是简要分析各个国防经济发展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二是重点研究武器装备研发和生产及国防费收支这两个贯穿人类国防经济活动始终,并且在国防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本活动,并根据不同时期和国家国防经济的特点,有所侧重地研究其他国防经济实践活动;三是论述各个国防经济历史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国防经济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抗战时期的中国盐业》所选编的专论,全方位地直接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盐业问题的全貌。所编文章大多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新史料发掘而产生的研究成果。有些著者是高校或科研机关的资深学者,有的是新锐的青年学子专家,这支庞大的著者队伍,开拓了多元研究视角,丰富了文集的思想内涵与研究价值。所涉及题材,包括地处西南大后方国民政府的各项施策及其效果,还有地处西北、华北各地中共武装力量所控制的抗战根据地的盐业发展情况,以及战争发动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决策与作战活动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揭示。
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制度性因素是否导致了不同社会财富的差距?贫穷社会是否可以依靠外在的力量获得经济发展?错误的观念为何在创造误解,加剧差距?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上,是什么导致了人和经济走到如今的困局? 马尔萨斯陷阱、工业革命、大分流——人类告别施舍,摆脱残酷发展循环,重新选择贫富命运的前行之路。经济史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运用各个文明的经济史料,以人和文化的角度向我们解释制度与资源在社会中的合理角色,揭示文化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吴承明编著,刘兰兮整理的《经济史理论与实证》内容丰富广博,是作者多年学术生涯的成果体现,树立了经济理论与历史实际紧密结合的典范。特别是对市场理论和市场史,作者运用大量的史料和计量方法,从商路、市政和商品运销等方面研究商品流通的宏观模式,分析市场的周期变化,讨论其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分化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现代化这个课题,作者提出不仅要考虑物质发展的量,还要考察制度变革的质,两者具体化为社会变迁。
《宋代地域经济》的编写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对宋代社会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突出对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结构、社会风俗、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着重总结其社会变革的动因、特点和后果,力图做到选题新颖、内容充实、立论稳妥、以期对宋代社会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有所推动。
中国海关学会、厦门海关学会、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于2003年9月在厦门联合召开了赫德与旧中国海关理论研讨会。海关系统和高等院校的专业、非专业作者踊跃与会,围绕对总税务司赫德的评价、中国近代海关制度和海关参与的非海关业务活动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中国海关学会赵光会长作了会议小结。会议对于澄清事实,明辨是非,形成共识,深化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会议共收到论文38篇,经本书编审组评审,以具有较高思想性和学术水平为标准,选择了26篇论文结集出版。入选论文大多按原文刊用,编辑时仅对个别文字或标点作了校正。
《萧条异代》是黄恽先生的又一部掌故小品集,书名得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作者借写掌故抒发对异代的人与物、萧条的古与今的感慨。书分“缥缃摩挲”与“闲览偶得”两辑,共五十余篇。上辑“缥缃摩挲”中写到了章太炎、张爱玲、苏青、胡适、巴金、吴宓、穆时英、刘海粟、胡兰成等人的隐秘故事,以民国文人为主。下辑“闲览偶得”则以明清人事为主,涉及洪承畴、黄宗羲、吴大澂、顾文彬、翁同龢、曾国荃、胡林翼、郑孝胥、林琴南等人隐秘旧事。作者熟稔清代、民国人物的遗闻轶事,视角独特,善于从无故事的地方或材料中看出线索来,通过对旧资料进行新发掘,发人所未发,所涉人事能给人“旧人新事”的感觉。本书既有趣味性,也有史料性。
1979年,她还只是“省尾国角”的一座边陲小镇;2007年,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的第四座现代化城市。 自1980年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后,改革创新已成为她的灵魂。 这就是深圳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 是什么魔力托起令瞩目的深圳“一夜城”? 三十年来,一代人的命运与深圳的发展紧密相连,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
作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及战后时期的重要金融管理机构,四联总处的成立,既有统制金融的现实条件,又有战时金融管理的紧迫需要,还有国民政府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要求。纵观十多年的运作过程,四联总处历经三次改组,其在内设机构、人事群体、规章制度上皆有所调整。四联总处推出诸多金融管理举措,掌控中央与地方多股金融力量,以应对战时金融,对抗战胜利帮助甚大。与此同时,四联总处扶植和提升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权,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推进了中国金融制度和银行制度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金融史和经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吴承明编著,刘兰兮整理的《经济史理论与实证》内容丰富广博,是作者多年学术生涯的成果体现,树立了经济理论与历史实际紧密结合的典范。特别是对市场理论和市场史,作者运用大量的史料和计量方法,从商路、市政和商品运销等方面研究商品流通的宏观模式,分析市场的周期变化,讨论其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分化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现代化这个课题,作者提出不仅要考虑物质发展的量,还要考察制度变革的质,两者具体化为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