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本书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本书是法律史学科考研与考博的必渎书,也是学科外人士了解中国法律传统与衍变,领悟现代中国法律精髓的佳作。
本书对小额贷款从概述、信贷机构、市场营销、信贷调查、信贷评估、信贷管理、信贷控制、信贷催收以及信贷和法律疑难点和法律责任做了详细的介绍,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从业人员或有志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人员,以及银行业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的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有的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的法律历经了至少三千年的长期发展,有着独立发展、脉络清晰而自成体系的传统,和印度法系、罗马法系、法系、普通法系并列成为为宏大的“五大法系”之一。本书所叙述的是中国历代法律中一些最基本的制度。向读者介绍古代法律是依照什么原则以及是如何制定的,法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法律是依靠怎样的系统被实施的,以及对现代法律制定的影响和启示。本书不仅着力于大众化普及层面的知识介绍,而且对一些专题进行了专业领域的探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中国古代,刑罚以其残酷性和强制性彰显了帝王的,被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中华刑罚文化在历经了传承与发展、摈弃与创新后,逐步从野蛮步入文明,其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华法系的独特魅力。本书以历史为轴,以不同时期的法思想、法文化为背景,围绕德与刑、礼与法的关系,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迹,着重梳理了秦汉至清末晚期的中国古代刑罚演变历史。
本书分析了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中展现出来的情感表达的文化意义,建构了其心态模式,并对司法文书的修辞策略和技巧进行了有新意的解读。书中以清代汪辉祖德司法实践为个案,分析了其情法兼顾的司法风格,将其与传统中国儒家特别重视的审美秩序的理念联系起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清代司法实践具有形式化与实质化的双重特征。
本书力求用多元复杂的史料来彰显和刻画明清时期法律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庶民和精英的关系结构中进行互动的解释。首先,本书继续拓展明清时期司法文化研究的资料范围,例如关于谚语、笑话、竹枝词和地方志的专题讨论。这些资料不仅反映了庶民百姓的法律意识、法律心态和法律诉求,也渗透了精英阶层的某些想法。其次,本书尝试利用传记资料来检讨明清时期的司法实践,提示司法运作与司法裁判中被档案所遮蔽的若干“隐秘”问题。本书适合法学、历史学、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法律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张晋藩教授从事中国法制史学的教学与研究已经五十年。五十年来他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奋进不辍。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他一方面从事教学与研究的领导工作,另一方面仍然坚持笔耕,多方开拓,为弘扬与发展中国法制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新作《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煌煌百万言,称得上是他五十年中国法制史学研究的集其大成。该书即将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欣然命笔为序,以示祝贺。
本书目的之一,乃是要在可以对中国法律制度与其他法律制进行有效比较之前,找出在中国法律制度这方面必须作些什么研究,以便使中国在法律制度的类型学方面的位置得以评估。格鲁克曼教授(professorGluckman)已经引起人们注意到印度尼西亚的adat法律与非洲的习惯法之音的相似性,而作者认为,那些熟谙这两个领域材料的人(并且,我也希望其他人)将会为中国某些要点上的相拟之处感到震惊。不同之外会象相拟之处一样给人启发。最后,我希望我所写的东西将会引起汉学家的兴趣,但我必须是醒他们,本书主要是一本社会学论著,并不妄称要全面涉足汉学家们面临的所有问题。
本书从四个方面对秦汉家族犯罪进行了剖析。一是以一百二十四个族刑案为基础对秦汉时期的族刑进行了考证。从法史角度对三族、五族、七族、九族等概念进行了辨析。二是对以家族为主体的犯罪进行了梳理。三是对妨害家族关系犯罪的研究。对不孝罪的起源、内容、背景、变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四是总结了秦汉政府对家族犯罪的控制措施。以考古发掘为依据,对家族集体性惩罚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家族的集体性惩罚不是由于古代统治者的野蛮和残暴所致,而是古代小政府控制大国土的有效手段。
《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由张书杰、王震、刘代富编著,本书以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各学科发展为主线,记述了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技术手段及其创新,通过实地调研、搜集史料并加以考订、专家访谈、对照比较、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详实地反映出了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研究成果、技术运用情况等内容,总结发展规律,同时对国外刑事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做了借鉴、比较。《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主要包括我国刑事科学技术概述,痕迹检验技术、刑事影像技术、文件检验技术、法医学、法化学技术发展简史等内容。书中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均引自可公开查询的文献资料,有确切依据。由于研究内容涉及面宽,只能提纲挈领地指出发展的主线,未做深入详细的论证。
曹旅宁所著的《秦汉魏晋法制探微》利用秦汉法律简牍、晋代纸文书及传世文献,探讨了秦汉魏晋法律演变与律令法系形成诸问题。《秦汉魏晋法制探微》作者认为传统的法律沿革,所谓法经六篇及汉律九章不能成立;讨论了秦《公车司马猎律》、秦《祠律》、秦汉《□律》、汉《复律》、汉《朝律》、汉《葬律》、汉《钱律》的内涵;讨论了里耶秦令、岳麓秦令、汉《功令》及《令丙九》的真相;对秦汉徒隶、庶人身份做了深入分析;考察了玉门花海晋律注的内容,首次揭示了晋律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