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对犯罪与惩罚所产生的话语实践和非话语实践的分析,探讨当代中国的法治是如何从政治的母体中孕育起来并逐步分离出来的。作者在书中对“法治”的理解不是关注宏观历史叙事或“法治”的外部政治与社会环境,而是“法治”自身的秘密,即“法律的统治”(themle of law)是通过何种技术建构起来的,“法律”究竟包含了怎样的秘密使得它竟然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占据了地位。
《1903年: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从1903年上海苏报案这一关键性个案出发,以"小叙事、大视野"的研究路径,通过完整叙述和详细分析个案,借助相关研究理论和分析框架,开阔视野,层层剥笋,厘清和展示当时传统司法与先进司法之间种种矛盾,进而论证清末司法转型的必然性,并延伸出其它相关学理讨论。
《中国保密法制史论稿》是靠前靠前部专门研究中国保密法制历史的专著。书稿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考察了中国古代、近代和新中国三个时期的保密思想和法律制度,并对中国古代密奏的利弊、清末民初新闻自由和保密的论争、新中国保密法制与信息公开等问题作了专门探讨。史料扎实丰富,论述深入细致,表达清晰流畅。内容上既注重对制度变迁的历史研究,又兼顾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关怀,对于认识历史及加强当前保密工作均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乃陈重民先生所译,但点校者无法找到其个人具体资料,生卒、年月、事迹均无所考,深感遗憾。同时,由于此文译本乃刻本,且年代久远,故译本中有些字词甚难辨认,有些语句甚难读通,加之点校者学识、水平非常有限,因此书中谬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以待来日修订。
江南古城余杭,置县于秦皇赢政二年。五千年前这里曾经蕴育了被喻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近代以来又诞生了以章太炎为代表的许多历史名人。但余杭依然默默无闻,人们很少将良渚文化、章太炎与余杭联系起来,甚至知道良渚文化、知道章太炎的并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才使余杭随同奇案走入了千家万户。这就是经典名案的力量! 但如同百余年来围绕该案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一样,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在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被列为晚清四大冤案之首的案件的关注的同时,对于冤案何以发生、发展并最终获得昭雪,其背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究竟何在,依然未能给出答案。她只是以现代媒体的力量,重新演绎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杨案故事。也许这样的答案只有专门的论著才能给出。但令
《唐律疏议词汇研究》是训诂学、词汇学、词汇史与辞书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该书主要包括四个大类的研究:新词新义研究、法制词语汇释、同素异序词研究以及订补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的研究。从这四个大类可以看出,作者既有传统训诂的思想,也有当代语言理论的素养,因而在研究时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开拓,成绩明显。例如,作者论证“损伤”“伤损”两词均有“损害、伤害”之义,但“损伤”成词,东汉文献中已见,如《诗经·豳风·破斧》郑玄笺:“四国流言,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因而,《唐律疏议》中的11例“损伤”“伤损”不必视为词组,可视为双音词。曹小云教授简明扼要地指出《唐律疏议》中“损伤”“伤损”当视为双音词,这是词汇史的研究。
《判例法的两面:中国古代判例选编》根据是否在成文法下适用,将案例分为无成文法下的判例和有成文法下的判例两类。所选案例出自元、清两朝,具体是元朝刻本的影印本《元典章》和清朝时刻版本《刑案汇览》,《元典章》和《刑案汇览》中的案例在当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所选案例的版本分别是:《元典章》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l998年影印出版的台湾所藏元刻本的影印本;《刑案汇览》是云南大学图书馆所藏的道光甲午刻本,棠樾慎思堂藏板印本。《判例法的两面:中国古代判例选编》所选案例皆是二书中明确引用了先例进行判决的个案。每个案侧后都注出原书中所在的卷数、原书所属案件性质的类别。其中《元典章》的个案注明在出版的影印本中的页码;《刑案汇览》注明在原书中的册数、卷数及所在册中的页数。
《大理民间契约文书辑录/大理民间历史文化资料丛书》收集了一系列的大理民间契约文书。全书详细介绍了民间契约文书的历史发展线索,更是将其演变流程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收集工作以展示大理地区契约文化的发展。近些年来,对于民间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研究趋势。大理地区是一个以白族为少数民族主体,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地区。大理大学组织“大理民间历史文化资料丛书”系列,将这些内容结集出版,有利于展开白族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