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高永富教授几十年来专注于中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的论文集,所收录文章均已公开发表。文集涉及历史上(2010年之前)的诸多中美贸易争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的研究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是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律令的总称,包括27种律和1种令,内容涉及西汉初年政治、经济、军事 、地理、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通过对上述诸种律和令的研究,探讨汉初社会各方面制度,已成为《二年律令》公布以来最突出的亮点。文集选编了其中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在同一问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33篇,分官僚制度、军功爵制、赋税制度、土地制度、货币商业制度、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阶级关系与继承制度、历史地理等专题,全面面而又系统地概括了近年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的各个方面。书后所附《2002-2004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论著简目》,为学者了解和查阅相关动态提供了方便。
《中国近现代法制史研究:张希坡自选文集》是作者近五十年来(1963-2013年)主要文章的选编,定名为《中国近现代法制史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中国近现代法制史研究:张希坡自选文集》开头是两篇访谈录的综合稿,作为“代序言”。 主体部分包括研究中国近代法制史的9篇文章和研究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54篇文章;后面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社会主义中华法系的新纪元》等两篇文章,作为本文集的“代总结”,根据大量的史实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华法系这一新的命题,这也是作者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史研究的基本体会和结论。 后附有书评四篇,另有主要著作目录,供读者查阅参考。 这些文章,是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认识和研究心得写成的,具有时代的特色,为保持原意,基本上未作大的改动。
书稿包括两编,上编为出土文献中的唐代法律案件释录与解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墓志和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完整和相对完整的唐代法律案件155例进行全面系统的释析,按案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每则法律案例后,依次列出文献出处、案情分析/案例内容、适用唐律条款或规定、是否依法判案/是否符合唐律规定、研究信息等相关内容。下编为唐代社会司法运作实况及其法治化程度研究。结合传统文献,对碑志、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唐代法律案例进行综合研究,考察唐律在唐代社会的贯彻执行情况、法律实施特点,对其进行系统阐释和客观评述。
《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吕世伦法学论丛》是作为研究生教材而编写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几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的教授等通力合作的产物。书中针对行地马恩著作8部,列宁著作4部(篇)著作4部(篇),著作9篇,并密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予以阐发。
河南是孕育早中国的“天下之中”,是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历史上兼收并蓄、辐射四方的文化高地。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主体性和包容性等基本特征。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方位,决定了河南法律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史,而是具有普遍代表性和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国家法律史,在中华法系演进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这集中体现于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和法律人物等方面。《河南法律史》打破以时间和部门法为经纬的史学、法学惯例,从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人物四编分门别类进行了专题阐发,彼此之间又相互观照,从不同维度归纳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治理实践的经验教训。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提供学理支撑,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文化支持。
何勤华、李秀清、陈颐编写的《清末民国法律史 料丛刊辑要》收入了“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序言 及每册的勘校、点校前言及每册基本信息。“清末民 国法律史料丛刊”共37卷,一千四百余万字,包含清 末民国时期的“法律讲义”,以及“法律辞书”与“ 汉译六法”系列。清末及民国时期大学法律教育 的基础讲义、法律辞书以及“汉译六法”奠定了中国 近代在接受西方法律传统的同时构建自身法学知识谱 系及其价值内涵的文本基础,是研究民国法律和社会 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 ???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不能像分析学派那样将法律看成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与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本书将以二章来讨论家族、婚姻,另二章来讨论社会阶级。由于宗教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我们将
本书是在1996年向京都大学文学部提出,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学位申请论文《秦汉刑罚制度考证》基础上完成的。承蒙有关方面人士的厚爱,得以交会1997年度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公开促进费”出版。作者也借此履行了公布学位论文的义务。 本书拟就秦律到汉律的流变过程进行细具体的论证说明。律,是指含有罚则的法准则,即刑法典,其主干部分是刑罚体系。因此,阐明秦汉刑罚制度的实际状况就成了本书的主体部分。汉代虽然从形式和内容上沿袭了秦刑罚,但最终还是经过脱胎换骨形成了自己的刑罚体系。这是由秦、汉在政治、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造成的。 本书内容为研究1975年出土的云萝睡虎地秦律,并加以考证,力求诠释秦汉刑罚制度。就从秦律到汉律的流变过程、实际状况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论证说明,共分为五个部分,至第三编
近代民法制度与知识体系乃奠基于萨维尼所创民事法律关系理论基地之上·民事法律关系因此而成为民法学的一种思维范式,是民法学之为学成熟的一大标志,亦是认识和理解私法规范体系内在逻辑路径的钥匙。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生发于德国,清末民初时为我国所继受,详细考察这一思维范式在我国的最初继受历程及其内容,对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做知识的考古,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和反思这一思维范式在我国当前的态样,明辨其功能上的体系之长与价值之短,进而思考修正、完善甚或更替之道,最终实现民法学之内在逻辑路径与价值体系之协调与圆通。
书稿包括两编,上编为出土文献中的唐代法律案件释录与解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墓志和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完整和相对完整的唐代法律案件155例进行全面系统的释析,按案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每则法律案例后,依次列出文献出处、案情分析/案例内容、适用唐律条款或规定、是否依法判案/是否符合唐律规定、研究信息等相关内容。下编为唐代社会司法运作实况及其法治化程度研究。结合传统文献,对碑志、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唐代法律案例进行综合研究,考察唐律在唐代社会的贯彻执行情况、法律实施特点,对其进行系统阐释和客观评述。
《中国监察通鉴》全书约300万字,共11卷。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书是部系统研究中国监察制度的学术专,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与其他学术专相比,该书的鲜明特色在于侧重于从资政的视角治史,用大量篇幅总结了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阐明了制度反腐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剖析了监察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的独值和深刻内涵,为我们学习、了解、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的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珍贵史料。 《中国监察通鉴(宋、辽、金、西夏卷)》是其中的宋辽金西夏卷,内含宋朝预防与惩治贪腐的概述;宋朝廉洁与贪腐概况;宋朝监察机制的主要内容;宋朝的反腐监察机制;宋朝的反腐实践与成效;宋朝监察体系建设的基本特色;宋朝监察制度的改变;宋朝的监察文化、预防与惩治腐败的思想文化;两宋预
《法治的东方经验:中国法律文化导论》以一种历史和区域的视角,展示了形成中国法律文化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联,考察了中国法律文化形成的现实根基和思想史基础,揭示了中国各种法律渊源的特点和中国司法的制度性架构。依据西方法律部门的理论,在中德比较法的视野中,简明扼要地解析了中国宪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和程序法中的中国元素和现代性因子,剖析了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系统展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法律文化、苏联法律文化三种不同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当代法律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