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共和国在衰落、在走下坡路吗?布鲁斯 阿克曼给出了肯定回答。他将原因归结为:美国体制的反民主性,人民不再在场,司法权力在消极主义与能动主义之间的选择原本就是政治性的,总统所代表和控制的行政权力不间断地扩张,联邦政府权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国会权力利益集团化。这一切都在侵蚀着美国体制的民主性,将其拖入了大国兴衰的历史周期律。布鲁斯 阿克曼教授在此发展了施莱辛格的 帝王总统论 ,认为美国总统在过去半个世纪已经成为美国宪制内的危险分支。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和反恐战争只不过是更深层病理的症候而已。阿克曼记述了通常认为相互孤立的一系列发展 总统初选的兴起、民调专家和媒体化妆师的角色,到白宫 沙皇 的集权、军队的政治化、再到为证成总统夺权而对宪法学说的操控,这些各不相同的变化将在21世纪联手
本书篇幅不大,但令人耳目一新:阿克曼直截了当地说 别了,孟德斯鸠 ( Good-bye, Montesquieu),他打破美国行之已久的三权分立教条,尝试建构一种 新分权 的模式,这对读者来说恐怕有一定的震撼效果。作者特别强调,自由民主的宪政价值并非是一元的,它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民主正当性、职能专业化与基本权利保障。作者明确的反对总统制,因为它在一定意义上与共和自治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甚至会带来对法治的严重挑战。不过,作者也并不迷恋美式总统制的反面,也即威斯敏斯特式的议会制。作者以当代德国、加拿大、南非、印度等国家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了 有限议会制 及 一个半议院 的方案。除了立法、行政、司法分支外,在政府组织中还可能包括其他分支,如廉政的分支(独立的监察机构)、规制的分支、民主的分支(选举委员会)、分配正
为了探讨“法”的起源及概念,早稻田大学宪法学家长谷部恭男梳理千年来哲学家的论述。从霍布斯、洛克、卢梭到康德,这些开创近代国家概念的思想家们,如何看待法律的起源与国家的存在?国家究竟为何存在?国家的权威与个人的界线又在哪里?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一、国家从何而来?二、国家和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及判断?三、民主为什么是个好东西?从不同思想家的论述中,我们将重新思考现代国家制度,以及由“法”衍生出来的种种哲学思辨。 笋般一一道来。
九鼎重器,百炼乃成。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具有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宪法的修改将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提供强大的宪法基础,
这是一部汇聚众多当代阿奎那自然法研究者*成果的论文集,作者为美国阿奎那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和*专家。这些论文按照四个主题予以编排。个主题是自然法的哲学基础;第二个主题是神学语境下的自然法;第三个主题涉及非常流行的新自然法理论;第四个主题是法律与政治。这些论文力图在现代法律语境中复活阿奎那的自然法思想,多角度、深层次地将托马斯主义的经典命题与当代法哲学主题进行了对接,主题论文全面而又精到,相关回应亦十分精彩。
《海洋自由论》是格劳秀斯在法学领域出版的部著作,反映了格劳秀斯反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海洋和垄断贸易,主张航行自由和贸易自由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代,该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学术研究价值。《海洋自由论》的中心思想是 海洋自由 。格劳秀斯通过对各种理论和观点的分析、论证和辩驳,雄辩地说明海洋不处于任何国家的主权之下,也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管辖范围;海洋向所有国家、民族和个人开放,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有在海上进行航行和贸易的自由;海洋是大自然创造的全人类的共有物,任何国家、民族或个人都不能根据时效或习惯取得对它的所有权。格劳秀斯站在新独立的荷兰国家和荷兰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通过对 海洋自由 理论的阐述,以实现打破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东方海上航行和贸易的垄断、促进荷兰在东方的商业
法律地理学作为一种交叉研究,在尚未解决原法学范畴与地理学范畴间的互通性基础上,又再度基于研究对象而生产出许多新概念、新方法,没有实现整体的范畴化,无法呈现出对解决前述问题的有效性,以至其依旧处于边缘化状态与倡议阶段。职是之故,本课题以在既有法律地理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将之理论范畴化、体系化为宗旨,以阐释其基本范畴的内容、逻辑等为基本目标,通过对法与空间关系范畴的系统研究,增强法律地理学作为一类特殊研究范式的正当性、有效性。
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主要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宏观建构进行研究;下篇为分论,主要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社会支持的具体机制进行研究。 总论部分分为三章:章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二章从国家与社会采取不同合作方式的角度选取了美国、英国、苏格兰地区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予以介绍和分析,以寻求对我国相关制度构建有益的经验。第三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的探索历程和现状进行了考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借鉴域外合作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社会支持机制的总体思路。 分论部分包括三章: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调查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对我国未
人工智能系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而非有机智能。本书总结提炼出理论极限与现实基线这一分析框架。在理论极限方面,作为工具的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理性计算范畴、不可能脱离自身条件而发展、不可能超越既定历史而创新,从而与司法场景中的不可计算性、动态博弈性、能动创新性不相契合;其对司法形态的型塑,包括诉讼从线下搬到线上、规则从物理走向网络、司法从解纷扩至治理,也要受到司法程序价值、司法本体价值的必要限制,并有相关外溢风险的考量。在现实基线方面,存在司法需求技术导入不足和技术导入司法支撑的不足,具体包括司法需求理解不全不准、司法需求导入机制的不畅、相关制度建设并未充分助力司法大数据的真正形成、数据结构化、机器学习和算法监督的困难等。在极限与基线的分析框架下,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司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8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五章,分别论述了中国妇女在室女时期的地位、已嫁妇的地位、为人母之地位、女子与公权力、女子犯罪与处罚等问题,可见自古妇女的地位即微渺,被视为附属品,对其的藐视以为极浓厚,通过本书可看出中国妇女曾受到何等的不平等对待。
本研究报告民政部委托儿童福利的项目报告。本书主要围绕儿童福利的概念界定、我国的历史经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域外比较以及未来发展展开。其中儿童福利的未来发展是研究报告的重点,包括战略定位、法律政策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与五年规划。研究报告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践总结与反思;对未来发展的设想既立足现实,又体现出较强的前瞻性。本书包括:导论 关于儿童福利的重要论述研究,*章 儿童福利的内涵及外延,第二章 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第三章 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第四章 儿童福利制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五章 域外儿童福利的制度借鉴,第六章 新时代儿童福利发展新战略,第七章 儿童福利体制机制的完善,第八章 儿童福利法律与政策体系建设,第九章 儿童福利工作五年规划建议稿。
跨国代孕不仅涉及有意向的父母与代理孕母等当事人,还涉及代孕子女出生国和代孕子女接收国等当事国,因此跨国代孕不仅涉及个人基本权利之间、个人基本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冲突,还涉及代孕儿童出生国与代孕儿童接收国之间公共利益之协调。 本书就跨国代孕的合法性问题、跨国代孕合同的法律规制问题以及跨国代孕亲子关系的认定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跨国代孕涉及的这些重点问题的法律规制方法。
《数字民主的迷思》主要讨论互联网对美国政治的影响,聚焦的是“民主化”这一课题。针对公众关于网络民主的美好想象与过分狂热,它通过对在线竞选、链接结构、流量模式、搜索引擎使用、博客与博主、内容生产的“规模经济”等主题的深入处理,借助大量数据图表与分析,勾勒出互联网政治的种种局限性。尤其表明,网络政治信息仍然为一小群精英与机构所创造和过滤,在网络的每一个层次和领域都仍然遵循着“赢家通吃”模式。本书的学术意义并非在于提供一个单纯的结论,而在于其基于政治科学视野所详尽揭示的网络政治宏观图景和丰富命题,以及为刻画这一图景所创造性地采用的那些研究方法。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从众常常是比较明智的做法。但从众亦能将个体和社会带往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方向。*的危险在于,对他人的人云亦云,会导致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究竟知道或者相信什么。我们的沉默,使社会失于获取重要信息。鉴于此,本书专门讨论从众之危害,以及异见之重要。
第1章从今天开始实践!纠纷的预防,应对处理的心得和方法第2章从53个判例中学习治疗 处置相关:动脉穿刺事件引起的纠纷,药剂过量使用造 成患者死亡等23个案例。检查 诊断相关 未诊出短暂性脑缺血造成患者严重后遗症、忽视消化道穿孔致患者死亡等14个案例。医院管理,看护管理相关 泄露患者信息引起的纠纷、问题患者引起的诉讼等12个案例。其他:病态肾移植引起的名誉损害问题、药物说明书是否不当等4个案例。
这本《法律方法论》是“山东省法律方法论研究基地”集体研究的又一成果。该书系2001年我们申报的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的完成稿。此前我们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法律人丛书之《法律解释学》(*社科规划项目)一书,并在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法律方法》(1-6卷)。对法律方法论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基金、司法部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山东大学学科发展基金的赞助。特别是霍宪丹、贺卫方、李传感、李怀德、张越诸位先生对我们研究的肯定,使我们倍受鼓舞。 写出对中国司法实践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但由于目前关于法律方法论的研究还没有较完整的体系,学者们基本上还都在探索基本理论问题,对实践的关注也基本上是一种姿态,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没有真正地开展。尤其是本书的作者们,基本上没有投
全书共分四章,约18万字。纳入 司法学研究丛书 。 *章主要发掘了中国少年司法的历史文化传统,力图对中国少年司法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第二章主要对少年司法进行了文化探源,真正理解少年司法的内在秉性与文化品格。第三章主要再现了晚清时期中国对少年司法制度的介绍引进过程,体现了晚清社会对少年司法从感到新奇到自我反省,再到着力实践的心理路程。第四章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少年司法文化的冲突与暗合进行了总结梳理,以期为少年司法的中国化及其内在调适找准基点和方向。 作者提出,培育中国少年司法文化,需要对国家与民众、秩序与自由、成人与少年等基本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和调整,从而构建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国家责任为保障的少年司法文化。
本书分为四章,分别围绕网络法治的基本理论、网络监管的法治化、网络广告与竞争监管、网络新技术的监管四个主题展开,选题比较新颖,研究较为系统,运用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网络法研究人员、互联网行业实务人士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绪论和正文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