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较新。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公证改革和公证业务发展的成果,对公证发展方向、公证工作改革、公证员基本技能、要素式公证书、电子商务公证、资金监管等作了前瞻性介绍。二是体例新,内容编排合理。本书以新任公证员必须掌握的公证理论和公证实务为要义,分为公证制度、公证程序、公证实务、涉外涉港澳台公证、与公证有关的法律事务和制度公证文书等六编,以公证实务为主,对公证业务作了新的概括;编写中,力戒空泛,坚持务实,删繁就简,语言精练,便于理解和运用。相信本书对年轻一代公证人员学习和把握公证实务将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对老一代公证员也有温故知新之效。
《2010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取材于2010年度14项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部分鉴定机构的反馈结果,覆盖法医类、物证类和声像资料(含电子物证)专业。评析中选用了同一个能力验证项目中不同层次水平的鉴定文书及相关反馈结果,依据各专业的要求从鉴定方法、鉴定过程、分析论述、标准适用、结果评判、结论表述、文书规范,以及检测中内部质量控制和记录要求等方面进行点评和分析,对于司法鉴定机构提高鉴定能力和加强质量管理具有很高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本书通过 512 起受贿死刑案的实证分析,对法官自由裁量权存在的法理基础、范围和发展,以及“同案不同判”的成因进行了法理解析,从而提出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完善谏言。
本书描述和诊断了当代中国法治转型时期呈现出来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而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陌生人群治理的风险社会阶段,对现代法治的建构有着客观的需求,尽管如此,我们对现代法治的性质、内部运作的结构与逻辑仍然缺乏合适和本土的“基本理解”。法治建设的困局实质是基本概念的危机。为此,理论上的急务,就是结合中国法治转型的经验,澄清现代法治的内涵。这就需要一套适合观察这种大规模现代社会的理论话语。本书就是引介这种理论范式转化的一次努力。
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一位的法学家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
区域法治发展,是法治中国进程的有机构成要素。区域司法则是区域法治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国家法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司法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区域司法协同发展。因此,加强区域司法协同的理论研究具有促进法学理论发展与推动现实问题解决的双重意义。本书引入系统科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考察区域司法协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尝试构建区域司法协同机理体系,并据此建立区域司法协同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区域司法系统由内到外协同机制的建构,实现系统协同行为与创制秩序之间的平衡,促进区域司法协同发展的制度化,进而推进法治主导型国家治理建设的进程。
本书为作者所著的“法律职业主体系列之第二部”,与该系列部专著《法官论》在写作风格及方法上具有的承继与延续性,同时也有新的突破。在写作内容上,本书采取了一种对照式的写作方法,即中外警察历史、警察职业主义与伦理主义、警察多元角色、警察权力的分配与制衡、警察的行为与心理。在微观上,这不仅能够在多维视角下展示警察这一古老的职业的深刻内涵,雕琢了警察职业的最细微之处。在宏观上,也勾勒了警察这一法治国中关键人物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
本书通过 512 起受贿死刑案的实证分析,对法官自由裁量权存在的法理基础、范围和发展,以及“同案不同判”的成因进行了法理解析,从而提出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完善谏言。
区域法治发展,是法治中国进程的有机构成要素。区域司法则是区域法治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国家法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司法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区域司法协同发展。因此,加强区域司法协同的理论研究具有促进法学理论发展与推动现实问题解决的双重意义。本书引入系统科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考察区域司法协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尝试构建区域司法协同机理体系,并据此建立区域司法协同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区域司法系统由内到外协同机制的建构,实现系统协同行为与创制秩序之间的平衡,促进区域司法协同发展的制度化,进而推进法治主导型国家治理建设的进程。
经过艰苦的努力,对汉代京师、中都官、郡国县乡和军队中的各种监狱组织及其职能、管理情况及历史渊源与演变做了仔细地考察和论证,以期还原历史真实,并在考证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总结出了汉代监狱制度的历史特征与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例如当时监狱的普遍设置与规范化,其种类的复杂性,监狱功能的混杂性与“诏狱”设置的随意性等等(详见后文)。完成这项工作不仅揭示和说明了汉代监狱的复杂类型与各自的职能,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社会影响,使我们对相关领域的了解更为清晰和深入,还可以通过分析两汉狱政的利弊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今天国家制订有关法规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一位的法学家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
指纹模式识别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多数人对指纹模式识别技术了解甚少,觉得指纹模式识别技术高深莫测。《物联网:指纹识别系统算法及实现(VisualC)》力图为读者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使读者能快速了解、掌握指纹模式识别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大量实例了解指纹模式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本书共5篇。篇讲解指纹模式识别系统入门知识,包括指纹模式识别系统演示系统和指纹学基础,引导读者快速入门;第2篇讲解指纹模式识别系统算法,包括指纹模式识别预处理和指纹图像特征提取与比对的源代码实现;第3篇讲解如何亲手打造指纹模式识别系统,带领读者制作一个指纹模式识别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第4篇讲解指纹模式识别应用技术基础,包括指纹模式识别技术各类应用的系统构造和源代码实现;第5篇讲解指纹电子产品技术和指纹电子产品的发展创业,包括
警察裁量权并非天然就是警察法治的对立面。实际上,警察裁量权构成了警察行政之核心。其不仅有助于达成”个案正义”,更利于警察任务的高效完成及“良好生活秩序”的维护。在社区警政方兴未艾的背景下,警察裁量权更是警察行政从传统“消极行政”转为现代“积极行政”之重要媒介。徐文星编著的这本《警政革新与警察裁量权之规范》在对西方法治发达国家警察裁量权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归为两种理想类型:传统警察裁量杈理论与新警察裁量权理论。通过比较理想类型,结合我国警察角色和警政策略定位、警察权运行背景及警察裁量杈实践等对我国警察裁量权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研究。《警政革新与警察裁量权之规范》认为,警察裁量杈不仅仅是消极的,更是积极的。尤其在我国“两极化的警政策略”下,警察裁量权的总体定位是复杂的,
本书介绍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一的信访制度,从其历史渊源、功能运作到如今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信访工作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