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人读懂人工智能》梳理了与法律行业密切相关的专项技术,从法律人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技术要素重新做出解读,形成了一套法律人可感、可知的人工智能技术底层知识架构,同时也展现了过去几年智能技术与法律行业的融合应用实践,构建了一幅多维度的探索图景;既集合和尝试回答法律人对人工智能争议热门的问题,也邀请了对这个领域的探索家与关注者分享了他们的洞见及展望。
本书以《清史稿·刑法二》对清代刑罚种类的总结为基础,将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死刑,下篇为流刑、徒刑、杖刑、答刑、枷号、赎刑、锁带铁杆(石礅)等刑罚。本书采用了法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注重刑罚实施及其效果的研究,围绕着刑罚的实施“人”或者人群的表现也是本书的考察重点。本书力图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刑事政策的基本思路,认为清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总体上实施的是轻缓的刑事政策。这也是一种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在刑罚的实施中,固然常见严酷的官员和严厉的举措,但这并不影响对清代轻缓刑事政策的总体判断。毕竟,严的一极只针对少数不可教化之人,对大多数民众宽厚的一极才是主要的。官场“立法严”的思想真实存在,但这不影响地方官“行法宽”的普遍存在。
本书利用 外收藏的明清土地契约,对明清时代的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和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地权分化的历史运动,贵族地主经济、庶民地主经济和山区经济的变化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索,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在法学、比较史学的观照下,以民间文书证史,揭示出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丰富内涵。围绕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 、广东、广西的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进行区域性的专题考察。两方面互为补充,彼此参照连贯,深入阐述了明清时代乃至秦汉以降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为研究中国契约学、明清社会经济史拓展了新途径。
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公共政策:是公平和正义吗?抑或个人福利?关于这个基本问题的争论已经延续了许久。 《公平与福利》一书对当代道德哲学提出大胆挑战,因为它指出绝大多数的道德原则和福利之间的冲突远比人们一般性的认知更加尖锐。尤为重要的是,两位作者证明:所有的道德原则,如果不是完全以福利为基础,有时候就会倾向采用一些让每个人都变糟的政策。本书吸收了道德哲学家、经济学家、进化与认知心理学家以及法律学者们的工作成果,借以对许多让法律学者和道德哲学家都深感兴趣的特殊课题进行详细研究。 为什么这些在本质上极具问题的非福利主义原则能够与我们的道德本能与直觉相调和而获得支持?两位作者为此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道德本能和直觉的令人着迷的本源性解释,发展了由休谟和西季维克所开创并由更多心理学家和进
一般语词从典型情况到边际情况的延伸是清楚的,这并不是因为这两类情况没有差别,而是因为这种延伸的情况经常出现,以致人们对这语词怎样适用有了一个一致的意见。本书面向法学研究的需要,介绍法学语言转向在当代的研究。法律语言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从事汉语言功能变体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
《老警再思考》从学术性、专业性、辩证性等角度阐述了笔者关注的创意警务与警营生态、警务改革、辅警队伍建设等诸多涉警话题,集结了笔者2019年以来“微思考”的精华。
由张冠梓编著的这本《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主要向你评述了法法律人类学者及其代表著作。每篇文章大致分为:作者小传;代表性著作的初版、再版、翻译版本情况;写作代表作的时代背景;该书的主要篇章结构与内容;该书的理论意义已历史意义;该书在法人类学发展史和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与特殊性。
本词典选收古今名人书信中常用词语4500余个,供书信爱好者查阅、欣赏、借鉴。本词典主要由格式与主体两部分组成。格式部分有书信别称、称谓语、提称语、启事词、结束语、请安语、具名语与附言八项。主体部分按人际交往活动分为通联、邀约、馈赠、述况、庆贺、行旅、慰问、吊唁、劝勉(感情交往);求教、赞扬(文化交往);借还(经济交往);请托、职业、荐举(事务交往)等十五个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