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解构与应用》采用跨领域的动态研究方法,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学术领域的局限,从浩瀚纷杂的具体社会现象中提炼出罪的基本属性这个概念,并在它们之间的纵横关系的基础上,对刑法中的罪的设置与认定规律进行挖掘与探索,将有关罪的具体问题置于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趋势中去观察与解读,立意高远、论证周密。
《刑法分则专题研究》将刑法分则中最为重要的28个罪名进行学术上的解读,对故意伤害罪、绑架罪、抢劫罪等,按照四要件的理论基础,对各犯罪进行分解,并通过典型的案例来说明各罪名的发展和疑难点,对于研究人员进行分则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重点研究水上变通犯罪实际案例涉及的相关刑法理论及其立法与司法问题,兼顾水上交通犯罪基本理论和诉讼机制问题。在犯罪主体方面,侧重对船员的种类及其岗位职责的描述,以期对业务过失责任的认定做好前期铺垫.对引航员和VTS人员的主体资格问题重泼笔墨。在犯罪客观方面。借鉴大陆刑法理论对因果关系、职务过失责任阻却等问题提出了较新的观点。在案件机制上,指出了行业内部存在的制度诟病,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依照大清刑律草案分则的规定排列了36类罪,依今日中国大陆刑法理论进行概括,可分为七大类:危害国家安全罪;渎职罪与贿赂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刑法分则》作者熊元翰论述有详有略,将更多的笔墨放在社会上多发或者是法律上有新的变化的罪种上,并对犯罪的罪种、构成要件、认定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定的不足之处等进行阐述。许多论述,至今看来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德、日刑法采取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我国采取平面耦合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犯罪构成体系不同,经由犯罪构成识别而形成的犯罪类型呈现差异。研究我国刑法中的危险犯应立足于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构成体系和现实生活实际,不能顾此失彼。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凸显出新的危害行为类型及新的危险源头,现有刑事立法无法应对。因此,风险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刑事立法趋势及司法应对危险方法就显得很有意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构成体系及社会发展境况,对我国危险犯及风险社会风险的治理展开研究,以助益于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 绪论部分主要讨论犯罪分类,为研究我国危险犯建立前提。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根据行为该当构成要件是否需要结果为标准,将犯罪分为行为犯和结果犯;根据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样态,
近年来,笔者应邀赴省和一些地、市检察机关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讲授自侦业务课,虽然不太系统,但不少同行和省院政治部的同志都认为课程在目前职务犯罪成因的分析研究和侦查对策方面,从观点、经验、技巧到可操作性等,都有一些可取的独到之处。授课之余,同行们提出:“你是否应把近来的讲稿再做系统整理,形成体例、内容都比较完备的书稿?”凑巧,不久前和省检察官学院的一位领导闲谈中,他邀我编写一部自侦教材。基于此,笔者继《慎——反腐档案》一书落笔之后,从不同角度就职务犯罪的成因和查处此类案件的侦查技能方面,结合新近本人授课所讲的内容,以及对新时期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的思考,编写了《缜——职务犯罪与侦查对策》一书。 本书主要联系近年来职务犯罪的特点和侦查业务工作的实际,结合本人曾从事自侦工作二十
本书是西南政法大学规划教材之一,由西政刑法教学团队编写而成,于2012年修订。本书以我国刑法分则为研究和介绍对象,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对刑法分则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做了系统的阐释和解析,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了刑法分则中的各种罪名,该书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刑法分论的基本知识。
反偷渡,已成为各国政府携手并肩,共同对付的世界难题;中国,正高举起反偷渡的利剑! 无数偷渡者倾家荡产、背井离乡偷渡出境,踏上的却是一条陷阱与死亡铺就的不归路——不是最终被遣返,落个丧失国格人格的可耻下场,便是流落异国他乡,在恐怖煎熬中惶惶度日。许多人甚至因此备受折磨,成为异乡之鬼,漂泊亡魂,永无归依…… 作者攻期战斗在武警边防线,继《中国大缉毒》、《中国大缉枪》后推出本书,当在聚焦中国反偷渡的现状与历史,曝光“人蛇”集团的伎俩与罪行,展示中国反偷渡在“截源”与“堵流”两方面的战略举措。发出的呼号振聋发聩、大气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