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论述涉及民事执行的各个主要方面,作者对民事执行的概念、目的、价值、功能以及民事执行法律关系、执行机关、执行救济、民事执行立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其中既有现象的描写,也有理性的思考,既有对现行制度的透析,又有与外国制度的分析比较,既有宏观的立论,又有微观的求证。应该说,从如此全面的视角分析比较民事执行的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尚不多见。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资料翔实,集近年外民事执行理论研究之大战。第三,论述全面,论证充分。第四,敢于创新,对民事执行法律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法官智库丛书》是一套实践型开放性的学术著作,由上海市三级法院审判经验较为丰富的资深法官编写。“丛书”素材虽多取自于上海法院审判之实践,研究视野却不囿于上海之一域;目标虽着眼于服务司法实践、社会公众之需求。研究内容却不局限于实证之分析。具有的法学理论深度和理论研究成果价值。
经济发展对强制执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应地也处于转型期,中国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变,因而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经济关系,出现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错综复杂又相对活跃的经济局面;第二,中国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初建阶段,基于资源配置中的供需矛盾影响,显得极不规范,甚至于有些混乱,特别是在经济过热时期留下许多隐患。这是强制执行实践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总的来说,强制执行与强制执行工作改革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执行工作改革是手段,作好强制执行工作是目的,通过改革可以促进执行工作的长期的良性循环,改革是执行工作的出路,改革是执行工作的希望,要通过改革,开创出执行工作新局面。
这本书并不,存在了一些问题,包括理论,结构;即使在我欣赏的一些篇章中,也无意间流露出一些因学术追求、探索而留下的不足,甚至明显的漏洞。但这里不是苛求的地方,这是挣脱传统的规范研究、另辟蹊径的努力很难避免的。重要的并不在于是否,而在与是否有所创新,有所推进,有所贡献。作者面对了中国社会和司法的实际,留下了一些可供多个学科深入分析的资料,提出了规范研究很容易忽视但中国法治却不容忽视的具有学术潜力的问题。喻中教授以他的努力丰富了中国的法学传统。 通过描绘当代中国的司法图疑,试着为中国法理学寻找个性化的话语,努力让法语言说更加靠近社会现实,从而使本土学术真正根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简而言之,就是希望走向从真实生活出发的法学理论与社会科学。这也是作者在研究中所秉持的基本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