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该法的亮点如下: 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需要具备的条件。人民陪审员的学历要求规定为 一般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年龄要求为年满28周岁。此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监察委、公检法工作人员以及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不能担任人民陪审员;有受过刑事处罚,被开除公职,被吊销律师、公证员执业证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情形的,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与使用。采取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负责,形成司法机关选荐、人大常委会任命、法院使用的选任工作机制。人民陪审员主要是随机抽选产生。同时,为了满足审判活动需要,也可以通过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的方式产生人民陪审员,但人数不得超过名额数五分之一。
随着国际间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商事纠纷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对仲裁的自愿、公正、快捷、一裁终局和广泛执行等价值目标的追求,人们选仲裁处理商事纠纷是商业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审结了八千余件各种类型的经济纠纷案件,本书选取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1995-2002年间审结的众多案件中的176件具有典型意义的裁决书,分为投资争议卷,货物买卖争议卷和金融、房地产及其他争议卷共三卷出版。 本书的编写者来自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及其上海分会和深圳分会的工作人员。他们均长期从事仲裁工作,办理过大量仲裁案件。在编撰过程中,编者对每份裁决书均作了一些必要的体例调整和技术处理,并为每份裁决书加写了提要,同时尽量保证仲裁裁决书的完整性,以
栏目要览:司法改革——以与时俱进精神推进司法改革,司法解释——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文书样式(试行)》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审判工作前沿——广东省法院关于简化民事裁判文书的规定(试行)。探索与争鸣——审判实践中涉及FIDIC广西的处理规则——以FIDIC红皮书为例。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问题的法律规定,了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增加可读性和实用性,我们这套丛书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提问题,采用真实的案例,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比较的方法,从诉讼法理论和法学基础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阐述,得出应有结论。我们深知民事诉讼法学是应用型学科,注意实践问题;但又要从理论高度加以分析,使之更上层楼,便于举一反三,俾能有所提高。
20世纪80年代始,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司法领域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目前,司法体制改革业已成为我国继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问题。观行的司法改革主要表现为对我国传统的司法体制进行技术性和对策性的改革,而缺乏对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的认真分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国司法改革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繁荣”的局面。从司法改革自身的逻辑规体来看,司法权问题应当是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起点。 本书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考察,比较了国外的司法权理论,梳理并评析了我国巳有司法权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司法的本质、司法权的含义、司法权功能现代转型的复合角度重新界定了司法权,深入剖析了司法权所具有的独立性、被动性、终局性的特性。以甲判权为核心,原创性地提出由审判
诉讼证据规则是近年来法律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缺乏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据规则,是当前司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书分三编,每编以各自的证据规则为序列,构思、论证、设计成系统的证据规则组合,并均以证据规则的立法建议结尾。这部专著所引用的资料比较丰富,也比较新鲜,有许多是来自手的外文资料,在某些问题上探根溯源,使学界对某些问题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并为学界更深入地研究证据规则提供了的基础。
对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品评得失、推勘正误,以分析我国现行证据制度中各个具体问题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是这套案例评析的编写初衷。 本书著者从国微处着手,重点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诉宋长献、器玻站购销欠款纠纷案的两审裁判为分析对象,针对其中的证据法适用情况,从13个角度、以20万字的篇幅对之进行了详尽的实证评析,希望能见微知著,在中国司法的大背景下,把它抽象化为司法大事,从中抽取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认真对待的经验。
诉讼目的论,诉权论和既判力本质论同被视为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抽象而重要的基本理论。其中,诉讼目的论更是在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领域居于核心地位。诉讼目的论在国外(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民事诉讼法学界对该问题还未曾展开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诉讼目的论甚至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作者选择了此一颇富开拓且具挑战的课题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并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了这本很有分量的专著。作者试图在学习和反思诸种诉讼目的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体系完整并独具特色的,融保障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于一体的诉讼目的理论。 本书从民事诉讼目的概念辨析切入,较为详尽地探讨了民事诉讼目的的主要制约因素,确立民事诉讼目的应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有关著述的的研究成果。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正确理解我现行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以及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等的规定,我们组织在解决国际经济贸易纠纷方面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同志,共同编写了《怎样打国陆军经济贸易官司》一书,力求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的规定进行比较的介绍,针对性强,简明扼要。
《行政诉讼案例研究》注重调查研究和案例指导工作,针对审判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选择一些在法律适用上具有典型意义、有指导作用的案例,专门组织评析,编辑成书,旨在以典型案例指导审判实践、统一裁判标准、促进依法行政、提升法律意识。
本书以2008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和法院司法解释为依据,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民事诉讼各种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本书概念清晰准确,分析简明透彻,体例结构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学研究的成果,结合民事诉讼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解析民事诉讼制度的实际运作。 本书运用大量图表示例,简洁明确、形象深刻,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的理论和各种制度。 本书是新民事诉讼法颁布之后的规划教材,适合高校法学师生、法律实务人员以及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使用。
行政行为理论是大陆法系行政法的核心理论,也是非常值得研究而又难度极大的课题。本书是“公法研究”丛书之《行政诉讼法前沿问题研究》,该书共分13个章节,分别对行政行为概念重构之尝试、行政证明行为之可诉性研究、行政公益诉讼之批判、行政信息公开诉讼之运作、行政救济与司法审查之程序衔接等问题作了研究。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论文集。收入这里的文章,是作者1990-1999年陆续写作并发表在多家期刊上的。趁这次结集出版之机,作者又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对其中的部分文字作了一些小的修改,但对文中的观点尽量保持原貌;文中涉及修正前后的刑事诉讼法时,亦一律从原文;只有少数文章根据近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作了少数改动,增加了部分注释。 作者的这20篇文章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基本性的和重要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没有理由忽略这些问题。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法理与比较包括实体真实、价值观和诉讼程序——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历程论纲、诉讼机制的社会意义等十二篇文章。中篇:制度与操作共包括刑事合议制功能的衰退及其后果、论刑事诉讼期间等六篇文章。下篇:改革与评说共包括
《刑事审判要览》(双月刊)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办,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以交流刑事审判重要信息,反映刑事审判动态,提供刑事审判前沿知识,培育刑事审判科学理念为宗旨的连续出版物。可视为《刑事审判参考》的姊妹篇。 本辑主要栏目: [法旨政略]:反映国家和党的重大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制定背景及理由。 [特稿专论]:刊登大法官、高级法官及学者涉及刑事审判的专论。 [审判动态]、[审判信息]:反映全国各级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经验总结,发表统计分析和重要会议纪要。 [审判调研]:刊载全国各级法院刑事审判专题研究成果。 [办案笔谈]:刊载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总结的办案经验、心得体会及办案技能。 [论点撷英]:摘录专家学者和法官对刑事法律适用诸问题的精彩论述和重要观点。 [法官释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