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随时代变换而时起时伏、时隐时现,但从未断绝。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二者关系的研究,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习近平视察曲阜并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周年之际,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会议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召开。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随时代变换而时起时伏、时隐时现,但从未断绝。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二者关系的研究,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习近平视察曲阜并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周年之际,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会议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召开。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陈先达先生作为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亦有很深的造诣,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今年7月3日发表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一文发表后,更是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方面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稿综合陈先达先生近年来,关于此问题的十余篇文章,全面、集中阐述陈先达先生对此问题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致思于无产阶级和人类如何摆脱各种禁锢与奴役的枷锁、实现人的解放、真正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恒久主题。由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充满理论张力和魅力的经典学说。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理论基础以及基本特点等问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整体样貌和不同于其他政治学说的鲜明特征。分论部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关注的重大问题,从阶级、革命、国家、政党、民主、治理、自由与共同体等政治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展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建构的理论体系。本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一种研究范式,在谋篇布局、逻辑架构和路径探索等方面均富有新意,希冀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深化研究,有所启迪、有
本书从现代性论域入手考察“社会自我批判”论题,指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即中国现代性建构,即现实形态的社会自我批判。首先,立足于马克思提出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命题所内蕴的社会自我批判论题,系统重释了马克思批判思想;其次,从特定条件、表现形式、参照系统、历史向度等角度论述了社会自我批判的一般机制;再次,把社会自我批判划分为个人主义进路、整体主义进路和社会主义进路,进而揭示最后一条进路是对前两条进路的;最后,本书观照了现实,认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质内容正是社会自我批判的当代吁求。
是布哈林1920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本书从理论上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规律,分析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书中论述了社会革命时期生产力暂时下降以及在新的基础上发展的必然性;展示了过渡时期城乡关系的根本变化;探讨了国家政权的职能及变化。
本书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源起、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历史作用,从学术史角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思路。书稿从总体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对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的重大历史作用。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并提出其现实启示:即要坚持民族化和现实化,不断创新的独特治学思路,形成高素质的理论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多样化发展态势。这些基本经验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陈先达先生作为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亦有很深的造诣,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今年7月3日发表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一文发表后,更是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方面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稿综合陈先达先生近年来,关于此问题的十余篇文章,全面、集中阐述陈先达先生对此问题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系统研究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历史与合逻辑相统一的过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本书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观概括为五大特征,即以“物质变换”为基础理论,以“劳动解放”为根本方法,以“政治民主”为内在要求,以“生态伦理”为基本保障,以“稳态经济”为总体面貌,谋求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改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本书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社会主义的六大基本措施:一是通过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去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革新人的存在方式相结合;四是促进科技的民主管理;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六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伦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均以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为根基。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有助于学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产力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从而进一步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视阈。本书致力于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认识,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视阈出发,一改传统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片面理解,不仅肯定了生态生产力在其生产力观中的基础性、核心性地位,也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 ?
本书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辩证分析等方法,采取专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集中研究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探讨其主要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注重挖掘其理论与实践价值为我所用。 本书不局限于过往材料,力图挖掘新材料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在梳理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考察其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过程中,聚焦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事件,注重梳理的逻辑性和分析的合理性,力求对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且系统的认识。
《英国工人运动》是一本学术专著。《英国工人运动》一书收录了恩格斯1881年在《劳动旗帜报》发表的11篇社论中的10篇。1940年,吴文焘翻译了《英国工人运动》的di一个中译本。 《 句读》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中收录的恩格斯撰写的10篇社论开展句读工作,化难为易,化晦涩为通俗,让经典著作从书本、书斋走出来,走进大众,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英国工人运动状况,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公平正义思想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自身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性特征体现在多个维度和层面:既体现在其形成发展创新的纵向历程中,又体现在其理论内容的横向统一中;既体现在其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中,又体现在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既体现在其价值目标的完整性方面,又体现在其理论内容自身的完整性方面。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同样展现出了整体性。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整体性作为研究主线和主题或者说从整体性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形成路径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理论内涵、理论品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