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国外交史学者唐启华教授在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他是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是亿万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也深受国际友人的信赖与尊敬。 《走近周恩来》是关于周恩来的一部长篇纪实作品,作者深入采访了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机要秘书、军事秘书、外事秘书、警卫人员、医护人员、服务人员等,取得了最为详细具体而又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主要包括“三次预言”“四次痛哭”“五次发脾气”“六个办公室”“周恩来与酒”“夫妻之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周恩来逝世全过程”等。 全书以独特的的叙事技巧,从日常小事着手,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成功塑造了一位至情至性、大智大勇的“走下圣坛”的人民总理——周恩来。
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宗教、秘密社团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本书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闱争宠,守节再嫁……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本书以县为研究单位,以地方政治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起点,研究县域日常政治。作者通过对干部、领导、关系、开会等日常政治中特定场景的实证分析,认为地方政治权力运作的实践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县域政治呈现为结构与运作的二元化特征,台前的“正式文本”与台后的“剧场运作”共同构成地方日常政治生活的。
几年前,作者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研究生部承担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为了教学需要我曾多次与学员座谈,想了解实际工作对这门课的要求,并从各相关领域搜求可以参考的材料,试图从史论结合上解释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后来经过课堂教学的多次检验,把教学讲义中较为成熟的部分加以梳理升华,形成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教学大纲》(内部发行)供校内研究生教学使用。本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
媒介社会学学科的创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传播学与社会学融合的学科。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问题的成果不多,而且倾向于研究媒体问题,真正以之研究社会问题的成果很少。本稿从媒介技术革命的背景出发,聚焦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及转型。结合中国实际,以“组织”“科层”和“变迁”为三个关键词,对媒介组织、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嵌与重构,新媒介的“去科层化”功能,新媒体对社会及制度变迁的推动以及大众传媒自身“科层体制”的转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中国本土研究视角。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然而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这个近邻常有"只一衣带水,便隔十重雾"的感慨。到了近代,随着交通、资讯的发达,中国人对日本认识的广度、 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不仅能通过文献的阅读,而且能通过直接的游历,多方面地认识日本。本书即以这段 中曰认识史作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哪些因素影响到了 这一时段中国人的日本认识。 近代中日关系史,程度上是一部中国对曰的重 新认识史。本书从多维的角度,动态呈现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变迀,深入探讨影响人们日本认识的关键因素,为观察近代中日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枧角,也可为观照今天中日两国的现实提供借鉴。
本书就孙中山振兴中华、复兴中国、改造中国人民的国民性,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形成中华民族自觉实体,建立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进行研究,全面论述和肯定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复兴、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贡献,是一部具有较强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论著。具体来说,全书共分五章,靠前章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第二章孙中山民族主义与靠前主义思想,第三章孙中山与民族国家理论的构建,第四章孙中山与中华文化的复兴,第五章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与国家的统一。
这是民国外交史学者唐启华教授在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几年前,作者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研究生部承担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为了教学需要我曾多次与学员座谈,想了解实际工作对这门课的要求,并从各相关领域搜求可以参考的材料,试图从史论结合上解释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后来经过课堂教学的多次检验,把教学讲义中较为成熟的部分加以梳理升华,形成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教学大纲》(内部发行)供校内研究生教学使用。本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由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手册编写组编著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手册(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修订)》从总体要求、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人才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党支部建设、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组织生活、党风廉政建设和监督执纪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设置和换届选举、领导和问责等方面对国企党组织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是国企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
周恩来是中国任外交部长,直接领导外交事业长达26年之久,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当代一些政治领导人,如斯大林、尼克松、艾登、尼赫鲁、西哈努克、尼雷尔、基辛格等,都赞颂周恩来是一个非凡的外交家。 作者罗纳德?C.基思把周恩来的“理性外交”和“现实主义”精神作为本书的主要脉络,由此来展现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外交艺术及外交风格。本书介绍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万隆、巴黎、莫斯科、新德里等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并认为周恩来在这些活动中所持的方针,策略是扎根于现实主义的。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冲破了美国的遏制、处理了与苏联的争端、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下了基础。
政治安全是现代国家不可回避的一般性问题,其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政治安全的研究不应仅限于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的合理性论证,它的处理对象是社会快递变迁带来的复杂性和制度风险。当代中国,包括观念、组织、技术性在内的一系列条件的变革,正在推动形成一个崭新的政治世界。生产方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结构的多元复杂的政治空间,不断挑战行政权力和制度能力的边界。行政权力的空白和制度能力的极限,就是政治安全的底线。对此,需要运用有效的分析工具,提出可能的风险假设并给予可行的干预手段。
本书对十年“文革”期间,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党内阴谋团伙“四人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作者收集了大量历史材料,从四个人的底细开始,对他们的历史进行追踪回顾,讲述他们如何一步步积累政治资本,并一步步攫取政治权力,并结为帮派团伙,直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十年“文革”期间,这一阴谋团火为非作歹,打到一大批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造数不胜数的冤假错案;他们在权力斗争中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与林彪团伙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为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他们挑起群众斗群众,制造天下大乱,不惜把中国大地变成血雨腥风的狂热海洋。他们利用江青是毛泽东夫人的特殊地位,在权力斗争中屡屡胜出。而历史的进程不可能以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本书详尽讲述了“四人帮”从猖獗
本书将1955年授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的事迹编纂成书,记述他们的革命经历,表现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