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复杂的系统构造、多元的实践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不断体悟与总结,加深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此。本书首先回顾了十余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轨迹、特点及阶段性特征,然后各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原则把握、内容设计、路径拓展、方法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尽可能反映当时实践进展的原貌。本书希望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冯玉荣编著的《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主要探讨明末清初社会变动时期,士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王朝更替、政权变动,在不同的政权体系下,士人在地方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对地方的社会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明中后期松江社会的变迁即士人群体意识与“松江社会”的构建、以明伦堂为中心考察地方社会秩序中的“国家”在场、以几社为中心考察士人民间的社集、以海塘修筑为基点考察地方事务中的士人表达、以府志为中心考察社会变动与地方史。
延安十年,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赢得民心,赢得天下?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掩藏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也是一个具有非常现实启发意义的社会话题。《延安缔造》用开放的眼光,纪实的手法,在坚实丰富的历史资料基础上,选择普通读者乐于接受的叙述方式,全方位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精神魅力、文化活力和社会影响力,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在局部执政环境下的政治智慧、经济政策、道德情怀和文化创新能力,再现两代人对士地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寻,对社会的责任。重塑延安革命精神传统,激励当代,启迪后鲲。 《延安缔造》由朱鸿召所著。
本书叙述梁任公早期的思想及政治运动,从他二十二岁开始关心国事起,到三十九岁辛亥革命为止。主文有七章:为任公的求变思想,第二为在时期的倡导民权及族类言论,第三为流亡日本后的排满论及建立民国的主张,第四为任公与孙中山的合离关系及其在庚子自立军之役中的奔走策划,第五为思想转趋温和的由来与主张立宪的影响,第六为与革命党的论战,第七为任公言论的总述,以统计数字看他的言论影响。此外加上我自己的一点认识与感想,合计共得九章。
“富而好礼”。元代地方精英是在国家与民众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并借此取得地方的领导身份与地位,对地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客观、积极的影响。 江南地区是元代的财赋基础。地方精英,特别是士人、“富民”,参与了社会新秩序的构建活动并扮演了重要角色。统治者、地方精英、民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对基层社会的发展态势产生了巨大作用。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是一部关系中国命运、关系国民福祉的良知之书,一部凝聚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界共识的改革建言书。 本书由资深媒体人马国川对吴敬琏、厉以宁、江平、茅于轼、资中筠、高尚全、、李泽厚、许倬云、袁伟时等当代10位影响力的华人学者的采访对谈整理而成;围绕中国改革的主题,涉及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社会转型、经济变革、司法改革、民生保障、文化重建、道德塑造等关系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重大命题,深入剖析一百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转型的真实内在逻辑,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今日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 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积累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领域逐步拓展,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成效愈益明显。本书从各地各部门创建工作实践中,认真筛选了100个创新案例‘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全面性、综合性、多样性,希望对各部门有所借鉴,启发大家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本书试图就台湾选举机制的沿革脉络、有关选举的立法演变,立法所针对的问题及其实际效能的评估、各政党的竞选战略与策略、选民结构与多数选民心理的变化趋势、选举文化、金钱、暴力对选举的影响、统“独”之争及民粹主义对选举的影响等等问题,进行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本书主要包括六部分,靠前部分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现实状况调查研究。第二部分是民主集中制与执政党建设借鉴研究。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理论中国化发展研究。第四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实践创新研究。第五部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体制和机制研究。第六部分是党内民主集中制法规制度研究。 六部分遵循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构成理论、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整体。靠前部分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拟在对坚持民主集中制现实状况的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开展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二、三、四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展开,拟通过靠前比较、历史回溯、实践考察等方式借鉴和总结靠前外政党研究和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做法与宝贵经验;第五、六部分是研究的逻辑归宿,拟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从制
本书的研究内容包括: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的与任务;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组织机构建设;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队伍建设;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适用对象;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决定与执行;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基本措施;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制度建设;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机制建设;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法律文书与档案;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考评;我国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的经验;国外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经验及启示。 本书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是,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组织机构建设、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项具体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实践提供比较系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