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中长期规划项目,全书以全面新颖的视角,详细介绍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变迁与中国的周边外交。其中包括远东国际关系的变迁与中国的周边外交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近代中国周边外交与港澳台问题等。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参考价值。 首先,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放在远东国际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提出了远东国际关系变化的“四阶段论”,即以大中华帝国为中心的远东国际关系体系、远东残民统治体系、远东民族独立运动与列强殖民统治并存体系、冷战时代远东国际关系体系,进而分析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探寻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构架和思路。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的起源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本现代中东史,一本现代中东战争史,一本现代中东石油战争史。 用“变幻不定”来阐释国际政治中的热点问题是最一针见血的,在今天可能是炙手可热的头条,过不了多久可能就变成了尘封的记忆,再次读起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恍若隔世意味着一切已成往事,可中东的问题却不能简单用“一切已成往事”来一笔带过。那里隐伏着太多的宿怨纠葛,倘若要追溯其恩怨的历史源流可追溯到千年之前,即便是近代、现代和当代,说不清的、悬而未决的热点也总是频频出现……
所谓“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是指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朝贡体制”主导之下的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研究范围,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和“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的内容。本书收入了二十二篇关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思想、制度与政策学术讨论会”的文章,如《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清代藩属观念的变化与中国疆土的变迁》、《清朝前期外商管理法考述》、《乾隆帝的海外政策》等。
目前,中美关系处于两国关系正常化四十几年以来非常紧张、危急的状况。中美关系是否已经或终将进入“新冷战”状态?目前的状态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其结果如何?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压力?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中国政府各部门都在思考,学界各领域也必须做出回答。作为历史学者,特别是专门研究冷战国际史的学者,更是责无旁贷。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组织本校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在以往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十五篇专题报告,分欧洲和亚洲冷战的起源、美苏太空及核武器竞争、美国的心理战和经济冷战、美苏在欧亚非大陆争霸、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转型等几个方面,考察和分析了美苏双方在冷战形成和发展中的战略、策略及其胜败的历
本书考察了1894~1911年美国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预备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对光宣朝政和清末各项新政的影响,并就晚清中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内涵做了分析。作者指出,晚清中美特殊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美国对华执行较其他列强相对友善的政策,认为一个相对繁荣富强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两国之间多有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并不支持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以自利为目的。这种特殊关系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国土和 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形塑和决定的,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一流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和言
林彪的飞机究竟是导弹打下来的,还是油料不够迫降爆炸的?如果是打下来的,究竟是中国打下来的,还是驻蒙苏军或蒙古军队打下来的?当年震撼世界的林彪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40年,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仍在不断关注这段蒙上厚厚尘埃的历史,使得林彪事件至今是各大网站论坛上的一个热 门话题。一些人试图“解密”而衍生出各种揣测,甚至以讹传讹。《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作者(孙一先)作为中国驻蒙外交官,曾亲临林彪坠机现场,曾亲自参与中蒙关于坠机事件的谈判,曾奉命 独自回国向周恩来汇报现场情况,并曾与军方负责人共同分析坠机原因。作者在《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以林彪坠机事件最重要的当事人身份,解开了林彪坠机事件的层层疑团。
几个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始终为国人、尤其为史学家所关注。100年来,中俄关系以其变幻复杂、跌宕起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而更加引人注目。诸多学者辛勤耕耘,且成就斐然。中俄关系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不过,此前的学者们没有跨世纪回顾20世纪百年中俄关系的客观机会,当代的学者也未必都能适时对此产生预感并及时地运作。本书作者以其独具的前瞻慧眼和预先筹谋,抓住了世纪的机遇,及时地推出了百年中俄关系的新作。本书把20世纪中俄关系分为四个时期,系统地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中俄两国的相互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脉络清晰,要点突出,资料丰富,是一本很好的著述。
本书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本书的片面理解。本书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本书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本书后才能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