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利在1971: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全面、客观、翔实地记录了新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的台前幕后,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时国际政治关系与世界格局,将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与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复杂错综的外交斗争淋漓尽致地摆在了读者面前。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还有惟妙惟肖的秘密细节,气势恢弘,视野开阔,内蕴深厚,丰富可读,是研究和了解新中国外交史的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堪称纪实文学的精品。
本书试图从威慑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探索中国和美国的核政策,并进而研究它们的核关系。本书认为核武器是一种不可首先使用的武器,它的作用在今天应当淡化而非强化;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限度的核报复力量就可以构成有效核威慑政策的物质基础。维护中美核关系的稳定乃是两国今后面对的重要问题,作为核大国的美国尤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不应损害双方已经形成的相互威慑以外,两国还应该通过构建共同安全机制和共同安全文化来为稳定提供新的动力。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
《特殊机构:美国驻华联络处揭密》主要依据美国解密外交档案,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面对共同的现实威胁,从互相敌视的状态下,通过秘密渠道,彼此试探、摸底和回旋,最终接近战略共识,走向和解的过程作了精彩的论述。 《特殊机构:美国驻华联络处揭密》尤其对中美和解的具体成果、相互设立联络处的内幕过程作了细微的揭示,着重对美国驻华联络处的机制、运行和作用作了独特展现,对在那个特定年代里,两国基于长期的隔阂和各自的政治生态而产生的猜忌、摩擦和冲突作了深刻的剖析。 《特殊机构:美国驻华联络处揭密》的近百幅图片系首次披露。
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关系发生在一个整体、联系和共存的体系内,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与竞争的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国际格局的演变集中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和运作状态,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主要国际力量对比、互动、组合而形成的。国际格局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它是国际舞台几个力量中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它是几个大国或集团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均势;它形成一定的体系、制度与秩序。
本书是戴秉国同志的回忆录,主要对2003—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就朝核、台湾等问题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进行了回顾和记录,也穿插了一些他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还有他早年的一些经历。这些战略对话和特殊经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有广度、有深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在书中,戴秉国同志以平实的语言,提出并回答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在台湾问题上如何处理“蜂蜜和苍蝇拍”的关系?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21世纪的“斯芬克斯之谜”,而中俄就像两根“谁也离不开谁”的筷子?朝核问题何以成为世界性难题,各方关切是什么?回忆了如何促成中国龙和印度象从相争到共舞;如何“破冰”甚至“融冰”,推动中日关系转圜;如何迫使法方不在对华政策上瞎折腾;以及自己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转型研究》分为部分。第壹部分,从理论上研究外交转型的发生机理,提出决策者双层认知与外交调整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从宏观上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1世纪初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起因、过程、特点进行考察。第三部分,从微观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具体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效果进行分析,诸如中国国际军备控制政策演变,中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认知与参与的演化,中国保护境外公民权益政策的演进等。
本书是介绍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入门教材,其重点在于说明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为了增强内容的实用性,本书注重运用国际关系研究实例作为示范来说明有关概念、原则和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深入体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方法的本质,提高其研究的科学性。
美国历任总统自1987年以来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涵盖了冷战末期、冷战结束、“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历史阶段,见证和反映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美国在新形势下未雨绸缪、投子布局的动态过程,是我们系统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和最的官方文献。本书以1987年以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系列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本研究等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努力构建宏观立体视角的研究框架,力求深入认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精髓,了解其演进脉络并把握其规律和变化。相较于当前该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本书开拓性地将文本解读的政治学和战略学视角相结合,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细致而系统性的考察,有助于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走向和潜在规律。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
美国历任总统自1987年以来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涵盖了冷战末期、冷战结束、“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历史阶段,见证和反映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美国在新形势下未雨绸缪、投子布局的动态过程,是我们系统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和最的官方文献。本书以1987年以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系列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本研究等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努力构建宏观立体视角的研究框架,力求深入认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精髓,了解其演进脉络并把握其规律和变化。相较于当前该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本书开拓性地将文本解读的政治学和战略学视角相结合,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细致而系统性的考察,有助于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走向和潜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