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全球时代的到来,兴起于西方的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开始世界,民族主义的呐喊与躁动再度高涨。在地方族裔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动员下,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内的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民族(或族群)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民族认同”问题不仅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学术界与理论界倍加关注的主题。但是,纵观当今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考察却十分罕见,或者仅仅是散见于与西方民族理论的比较视野中的一般论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分析并得出富有洞见的观点的著述更是凤毛麟角。为此,陈茂荣编著的《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
朝鲜停战谈判最初在北方控制的开城市郊来风庄进行,1951年10月10日移到军事分界线的板门店。当时,这里什么建筑也没有,只好以一些临时搭起的军用帐篷作为谈判会场。停战协定签字的前一天晚上,朝中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奇迹般地建起了一座有朝鲜民族特色的木结构大厅。如今,这座签字大厅连同当年谈判的会场已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场所。在朝鲜停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板门店仍作为停战委员会开会的场所。朝鲜停战后,朝鲜北南双方在这个直径大约为800米的“联合安全区”内,建起了24座建筑物。北方建筑了“板门阁”、“统一阁”,南
本书是一部理论、历史视野均极为开阔,分析深入,新见迭出、结构严谨的城市学研究论著,现由学者陈剑峰教授等译出。全书分“构想城市”、“经济与城市”、“城市的分化与差异”、“公共文化与日常空间”和“城市政治与城市干预”等五个城市学的关键问题,选入国际影响的论述,全面呈现了目前国际上关于城市文明的经验与城市理论的成果。本书的目的是找到更多的互通有无的新思路,这些思路存在于经济想象、富有文化差异和创造力的全球化以及通常被忽略了的政治行为之间的汇流中。这些分流与合流处恰恰是城市经验的核心,也是人类在第三个千年重新认识城市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