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停战谈判最初在北方控制的开城市郊来风庄进行,1951年10月10日移到军事分界线的板门店。当时,这里什么建筑也没有,只好以一些临时搭起的军用帐篷作为谈判会场。停战协定签字的前一天晚上,朝中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奇迹般地建起了一座有朝鲜民族特色的木结构大厅。如今,这座签字大厅连同当年谈判的会场已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场所。在朝鲜停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板门店仍作为停战委员会开会的场所。朝鲜停战后,朝鲜北南双方在这个直径大约为800米的“联合安全区”内,建起了24座建筑物。北方建筑了“板门阁”、“统一阁”,南
全书由17章组成,共计70万字。该书稿全面科学地论述了待遇范畴,系统深入地剖析了待遇与效应、效益、机制、竞争、心态、伦理、公平、需要、供给、分化、冲突、协调、制度等社会运行诸要素、诸系统的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同城同待遇指数”理念,内容博大精深,论述科学系统,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创新性和针对性,是迄今为止关于“待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创性专著。该书一部以系统科学方法、科学系统地研究待遇问题的教科书式学术专著。该书将待遇问题作为解读“中国模式”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命题,力图对“待遇”这个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加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脱离客观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来抽象地议论待遇问题,而是立足当代现实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
《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多维观察》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为的的成果(项目编号07BFX007)。本研究包括九个部分: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概述;农村土地纠纷乡村人民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农村土地纠纷司法解决机制;农村土地纠纷信访解决机制;农村土地纠纷乡镇调处机制;征地拆迁纠纷的制度性反思;农村土地纠纷解决的宗教因素;结语。其逻辑关系是,在对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进行一般性考察的基础上,转向具体纠纷解决机制的考察和研究,重点对各类纠纷解决机制运行的内在机理和特质、地位和作用、优势和局限、未来发展走向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以中国历史上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为线索,以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为背景,用历史与国际眼光审视中国目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文化、思想观念、政策和法律制度等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地撂荒与毁损、农耕地违规变性、农民权益损害、社会安全等四方面十余种风险,并且应用数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本书对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法制保障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