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思路清晰、详略得当的一战史,用跌宕起伏的战争主线把德军兵败马恩河、毒气肆虐伊珀尔、坦克首秀索姆河、血肉鏖战凡尔登、战车突袭康布雷、美军血战阿戈讷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战役片段串联起来,构筑了一幅全景画卷。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首先概述每一年的总体形势与突出特点,然后分成小节,详细叙述各年份的主要事件。同时,书中还穿插着必要的专题叙述和分析,比如战争的起源、力量对比、各国的战争计划、坦克的飞机的兴起,等等。 ★作者的两个强烈主张贯穿全书始终,首先是避免投入越来越多的生命来加剧失败,继而是寻求解锁困局的钥匙 指的是新技术、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与分割瓦解敌人。作为一部成书于近百年前的作品,其前瞻性让人折服。
东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 的巨大战场,从1941 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到1945 年苏军攻克柏林,在极寒的北极战场与白俄罗斯的密林与沼泽中,在广袤的乌克兰原野和高加索的崇山峻岭上,苏德双方在东线纵深达1600公里的战 浴血搏杀。 本书收录128幅战役地图,详尽展现了轴心国军队与苏军之间的此消彼长与战线变化。复杂的战役态势与力量调动,战场上的攻守变换,彼此的得当与失当,都通过精美的地图与文字得到诠释。从对宏观的战略态势的全局俯瞰到对基辅战役、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华沙起义等 战斗的细微刻画,本书囊括了苏德战场上的方方面面。 本书所采用的地图绘制准确,信息详尽且排版规整。图中符号易于理解。随图的释文则对战略态势以及战役行动进行了总结。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海因里希斯(WaldoHeinrichs)和马克·加利基奥(Marc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鲁迪·格拉夫曾经的梦想是向月球发射火箭,但他亲手造出了人类历史上靠前的杀人武器:V2,它可以携带一吨弹头,以三倍音速飞行。凯·卡顿-沃尔什刚从学校毕业,就被招募到梅德纳姆皇家空军基地,成为中央判读组的情报人员。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V2有任何交集,直到11月的一个早晨,她在伦敦沃里克街的公寓里遭遇了V2袭击!他们在一种别样的战争里煎熬着、挣扎着,终于决定抛开过去、迈步向前。然而,又一颗呼啸而来的V2导弹让两人的命运发生了剧烈的碰撞……
欺骗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现象,欺骗是一门创造性的军事艺术。在波澜壮阔的人类战争画卷中,欺骗大放异彩,影响着人类历史。《战略欺骗》结合战争史实,深入剖析:战略欺骗是什么?战略欺骗和情报工作是什么关系?如何策划与实施战略欺骗?如何识破敌方的战略欺骗?
海上战争贯穿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遥远的北极直到南太平洋岛屿海岸,从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到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正式投降,长达72个月的海军作战规模 。 由于地图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展示时间和空间,本书即以地图集的形式来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海上战斗、战役和其他各种军事行动的战场动态细节。地图按年代顺序编排,旁边配有短文提供上下文说明,完整收录每一时期每一场海战的历史文献,所有级别的战斗都按战略综述、作战计划的执行和小规模的战术行动等内容进行描述, 包括海战的主要作战类型,如水面舰艇交战、航空母舰作战和两栖突击行动。
这是一位解放军大校关于在北约国家军事留学亲身经历及其感悟启示、战略思考的作品。作者以军事留学经历为基础,以西方著名军事院校围绕指挥作战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进行 魔鬼式 实战教学,与外军交往、访谈,以及对北约总部、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等军事组织和军事基地的参观访问的第一手资料为内容,从一个中国军人的视角,记述了零距离接触观察北约国家和军队的认识与思考,为我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探索强军胜战之道提供有益借鉴 同时在本书中,作者对西方国家国情民情、战争历史、武器装备、军事建设与改革、战术前沿、国家安全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对巴以冲突、苏莱曼尼事件、中美博弈、北约对俄罗斯战略压制等热点话题,给予了深具国际视角的论说
数量和物质因素必然会对战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吗?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但斯蒂芬?比德尔质疑了这种说法,并在本书中系统考察了兵力部署是如何与物质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战争结果的。作者强调了运用现代军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兵力部署在现代战争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进入20世纪后,其帮助军队在致命武器下幸存的作用日益凸显。比德尔指出,技术变革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取决于兵力如何部署,仅仅关注物质力量会有犯下重大错误的风险,对政策和学术研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作者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本书的观点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验,得出的结论则挑战了大多数固有理论,包括对军事革命的期待,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看法,以及军事史领域的正统解释。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大转折都伴随战火,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历史同样也是一部军事史。要研究历史,就不可能不了解军事,不了解战争。 本书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全球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用战略、战术、军制、兵种、装备等军事因素为纽带,以重大战役、历史人物为载体,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领域在几千年间的变化,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巨人的碰撞》由戴维·M·格兰斯、乔纳森·M·豪斯著,赵玮和赵国星译,主要内容是:几十年来,西方的民间和官方历史学家发表了大量从德国视角看苏德战争的文章。实际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的档案和备忘录就已经可以轻易的获取。出于意识形态、渠道和语言的障碍,苏联方面的材料就被掩盖了。即使被翻译出版,大多数苏联方面的资料也充斥着必要的意识形态辞令,这使得他们关于事实的记述更像是宣传。另一方面,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德国方面的资料常常和苏联方面的一样是片面的,这使我们对这场德国人称之为“东线”的宏大战争产生了误解。《巨人的碰撞》适合军事、历史爱好者阅读。
李庆余,男,1962年8月出生,湖南邵东人。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广西师范大学拔尖人才;美国“TMS(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学会会员。1983年开始在广西师范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大党与大国研究》系列旨在透视大党与大国的兴衰过程,总结大党与大国成败的经验教训,分析大党与大国的治道变革,为超大政党的持久执政与超大社会国家的兴旺发达探索持续发展之路。《大党治理》是《大党与大国研究》系列之一。本书以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日本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中国国民党等大党为例,剖析了传统大党治理的特点与功效,指出了传统大党向现代大党转型的方向与目标,探讨了超大政党治理的路径与方略。
关注未来,是版《揭开战争的迷雾》的宗旨所在。作者致力于预言新世纪最初十年及之后可能发生情况。作者当时坦言,信息技术势必在军事领域触发一场革命。与诸多革命相同,这场军事革命在发展之初容易为世人所忽视。传统观念、作战模式、编制体制往往会掩盖新兴革命的真正效能。毕竟,这场革命仍然处于新生阶段。诚如技术在人类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技术同样只是触发事件发展的扳机。与所有革命一样,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动将影响军队的所有编制体制,打破所有传统作战形式和军事观念。但事实上,军事领域的非技术要素才是军事革命的真正动力源。 不可否认,军事能力与国家对外政策、军事力量结构以及国际关系等宏观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但这些并非本书所关心的焦点。这本书将集中讨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