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典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地域遍及全球,战场包括亚洲、欧洲、非洲等;时限以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本身为主体,上溯至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尤其是作为大战前奏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及各种国际冲突和局部战争,下至1946、1948、1949年纽伦堡、东京、伯力国际法庭对德、日战犯的审判;举凡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人物、事件、会议、组织、武器、战役、行动计划和代号等,均予收录;书中插有主要战役地图,主要人物照片等;书后列有人名译名对照表、战斗序列表、重要战役表和重要国际会议表等附录。
《中国兵学史》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兵学史》在论述中国兵学的基本内涵、发展阶段和兵学史研究的思路的基础上,介绍了先秦、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兵学思想和著作。
20世纪以前,人类直接从自然界采集、拾取病原体及媒介用于战争;微生物学问世后,生物战进入由实验室培养细菌用于战争的阶段;20世纪中期遗传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进步,推动生物战进入病原体改造利用阶段。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生物武器类型、生物战方式、生物军备状况和国家生物战政策等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和国别差异。本书依据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和痕迹线索,揭示、描述了世界范围生物战的基本面貌,并作出相关历史结论。
《断剑—中途岛海战不为人知的真相》是一部既严谨详实又引人入胜的作品。1942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切斯特?W?尼米兹率领太平洋舰队,在中太平洋地区击败了试图进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大将指挥的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在美国现有的大部分史料中,将这一胜利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认为中途岛海战是美国海军历史上以弱胜强、逆转战局的胜利。 本书以航母为中心视角,重新解析了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中途岛海战的真相,纠正了当前史学界对中途岛海战的误解。本书被西方学者誉为“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西方学界公认它为目前世界上关于中途岛海战的最的书籍。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一师分会会员、作家杜虹同志主编的这部《新四军军史珍典》出版了。它是作为献给伟大的抗日战争而献身的革命先烈和新四军战士的一份礼物。编者所搜集、整理的有关新四军军史史料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建政等多方面的史料,内容较为广泛、丰富,弥补了一些同类出版物之不足,对当前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也提供了相关史料,这对军史、党史的研究是有参考意义的。 本书的问世,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为军史、党史的研究,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战略和策略上所进行的重大调整,提供了丰富的可供研究的史料。对于新四军军史、华中抗日根据地建党建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对“皖南事变”、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解放区的财经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文化教
王宏斌同志的这本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形成的。他的研究目的明确,在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题目,按照我对所有研究生的要求,他首先完成了学术史的研究,找到了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确定了自己的用力方向。他认为,一部系统的海防史专著,应当全面研究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制度和有关海防的重大事件。具体到清代前期海防思想来说,应当探讨当时人们的海洋观念、海防地理认识水平、禁海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就海防政策而言,应当研究清政府的海防对象与任务,移民政策、闭关政策与海防的关系;就海防制度来说广应当深入研究海防的兵力部署状况和特点,研究水师的会哨制度,战船、兵器修造制度;就重大事件来说,自然应当研究郑成功、施琅收复和统一台湾,乾嘉之际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罗马教皇与英国
《隋唐军事征伐礼仪》以《大唐开元礼》之“军礼”十卷为基本框架,广泛收集唐礼、唐律、唐令、唐典、兵书、诏敕公文、墓志、唐人文集等文献中有关“军礼”的内容,按战争全过程将隋唐军事征伐礼仪分为“出师前礼仪”、“出征礼仪,’、“征战礼仪”、“凯旋庆功礼仪”、“丧葬吊恤礼仪”等五大部分。对其中涉及的类天、宜社、告庙(兼告齐太公庙)、軷祭、命将、劳遣、誓师、祭牙纛、祭告所过山川、杩祭、遣使劳军将、宣露布、奏凯、献俘、饮至、策勋、阵亡吊恤礼仪等17类礼仪逐一分析整理,并对其中诸多细节进行考证和补充,尽大可能恢复隋唐军事征伐礼仪之面貌。同时,还在探讨隋唐兵制、官制的发展演变对军事征伐礼仪的影响基础上,努力探究其礼其仪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具有的社会功能。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详尽而真实的叙述、珍贵而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军事家们每一场战争的目的,最终理解历代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这是一本能看懂脉络的中国军事史,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故事,以故事带动知识,体现了很高的水平。作者历时多年实地考察,精心搜集各种资料,以此展现战争的逻辑,帮助人们理解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表达出“我们反对战争,但又必须了解战争,以免受人宰割”这一核心观点。
《皖南事变新四军人员搜录(增订版)》别具一格,内容记载了皖南事变中1681位新四军人员的姓名、籍贯、生死下落,其中既有领导人,也有战士。他们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是在战场拒俘或因受重伤或因病不能行动、为免使队伍受累而悲壮自戕的,有在战场吃尽辛苦突围归队的,也有从上饶集中营越狱脱险的,有逃散回家务农的,还有极少数当了叛徒的……我们看了很受触动又都感到很惊讶,因为皖南事变已过去70年,要搜寻当年参战的9000余人的踪迹资料,谈何容易?!但他们还是找出了1681人的资料,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名单中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同志(我们三人中的丁公量同志既亲历了皖南事变的全过程,又从上饶集中营脱险,他所熟悉的同志和了解的情况更多),所载情况是确切的没有发现差错。
伶仃洋,又名“零丁洋”,位于广州珠江口南部,历来是中国南大门上的一道重要防线,其范畴主要囊括珠江口南部的滨海诸县及其所辖海洋区域。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明清伶仃洋区域海防地理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岛防、陆防、江防”空间防御为研究体系,对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的海疆行政区划、沿海地理形势、海防军事部署、海防战船装备、海防时空演变、海岛名实考证、海防地理文献等内容进行探讨,进而阐释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的海防地理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这不助于廓清明清时期该地区海防史演变脉络,而且能从时空变化中客观地透视当时的海防思想。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明清伶仃洋区域海防地理研究》适合历史、地理、军事、地名、旅游、海洋等相关部门工作者研究阅读参考。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明清伶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