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世界,既定重大事件很多,天灾夹杂着人祸,突发事件频仍。将其放到冷战结束和“9·11”以来的历史大背景下观察,可见颇具阶段性与标志性意义,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冷战后甚至更长时期以来就已存在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等基本趋势不同程度地继续发展,其累积效应放大发酵,促使世界经历着日益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冷战后十几年的过渡时期伴随这种转型趋于终结,某种更具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也在国际体系的相对混沌状态中酝酿与生成。本书分大国篇、地区篇和专题篇三部分,收录了一些经典的研究报告,力图反映2005年形势发展所具有的某种“历史转变”之重要涵义。
本书中,何新先生以其固有的独特、新颖、敏锐、深刻的观点,提供了关于全球战略、全球格局、世界形势与发展趋势、大国关系以及中国的相应战略与对策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对“9·11”事件及其后的美国战略、台湾问题给予了大胆、独树一帜的诠释,读来具有醒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效,很具启发作用。
西方是现代政治的发源地,民主政治学成为西方人所热衷的话题,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著作也多如牛毛。反观近代中国,政治学对中国学者们来说,却是如此陌生。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近代的学术名著,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又一个颠三倒四的模糊名词,而读者也该除了获得一些同样颠三倒四的名词外,鲜有所获。 如果说民主体制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历经沧桑,并屡次作为虚假的存在而欺骗着人民大众。那么,在近代中国,也毫不例外地使民主的欺骗性得以了最充分的表现。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整整齐齐地一起跨入了民主共和国,至于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和国,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机会来深思。但今天的我们,却有机会来体会他们当时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 本书是对二十世纪政治文化的反思。对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了笔者的一家之言,
《吴树青自选集》收集了36篇作者多年来在各种研讨班、学习班等讲话摘要,其中27篇文章是从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中选出来的,文章均为围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前苏联在20世纪发生了许多引起世人关注乃至震惊的事情。本书作者力图抹去历史的尘埃,将事情的真相加以揭示。他披露了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是否有为自己被枪毙的儿子复仇的动机、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为什么能战胜内务部长谢洛科夫、是谁使戈尔巴乔夫登上了权力的,还有:元帅们是否真的在搞阴谋、朱可夫元帅又是怎样被罢免的……鲜为人知的内幕,扑朔迷离,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虽为一已之见,却也提供了新的材料,新的观点。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参加这场战争和为它做过种种努力的人,是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的。就是当时在课堂上,听讲过“谁是最可爱的人”故事的小朋友,现在还常常把志愿军英雄故事讲给他们的后一代听。我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每忆及这段往事,便禁不住内心的激动,那血与火的战斗日月,就像昨天发生过的一样。在这和平的日子里,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温故可以知新,而且也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1950年10月,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经过多年战乱的中国人民,极想在和平的环境里,把国家建设好;而美国却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愿望,竟令其侵朝军队越过“三八线”,向中朝两国边界鸭绿江、图们江疯狂进犯。其空军竟轰炸扫射我东
《鏖战孟良崮》由郭建军所著,本书讲述: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王牌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本书撷取的仅仅是几支苏俄军的征战历程。它们所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和敢于牺牲的品质,是一个民族骁勇善战、百折不挠的凛凛风骨。 “塔曼”步兵师,是一支在血与火中成长起来的雄师。面对号称“世界一流”的德国陆军,他们勇敢顽强,敢打敢拼,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师的英名和辉煌。在塔曼半岛,他们所向披靡,纵横于数十万德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在刻赤半岛,他们渡海峡如履平地,破敌阵似猛虎下山。战后,他们作为苏俄陆军的象征,长期驻扎在莫斯科附近,并在动乱年代仗剑出手,显示了师的凛凛虎威和不同凡响。 近卫第8步兵师成军于中亚城市阿拉木图。在莫斯科之战的危急关头,他们临危受命,千里驰援,立足未稳就投入血战,用自己的血肉之驱和钢铁般的意志,与德军的装甲铁骑浴血拼杀,死战不退。 近卫3步
本书是由易晓东编著的《二战风云》。《二战风云》内容简介如下:如果说二战是一部黑白影片,那么什么是它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永恒瞬间?是《钢琴师》的凄美哀婉,还是华沙城内捍卫尊严的殊死一战;是太平洋上《细细的红线》,还是硫磺岛上炽热奔腾的烈焰;是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的《辛德勒的名单》,还是布痕瓦尔德无处不在的惨绝人寰;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诗再现,还是奥马啥海滩的壮志未酬、热血已寒……有些历史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些历史则能地拨动人类的心弦,比如血与火交织的二战。
根据成员国之间的承诺关系属性,国际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成员国之间是否意图在相互之间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的本质区别。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机制,形成了多层级的国际防扩散体系:层级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属于正式机制;第二层级为多边出口控制机制,第三层级为防扩散安全倡议,属于非正式机制。为什么第二和第三层级的防扩散机制是非正式的制度形式?非正式的制度特征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书通过研究发现,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形式选择并不是出于对共同问题取得解决效果的需要,而是层次和国际层次的激励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正式防扩散机制虽然在实践中表现出程度的有效性,但
海洋不仅记录着漫长的历史,而且创造着独特的文化。伴随海洋新世纪前进的足音,我们组织众多的专家学者,历时3年,编辑出版了这一大型系列丛书。内容既有海洋军事知识,也有海洋政治、经济知识;既有海洋地理介绍,又有海洋探险、神话和传说方面的趣闻;既介绍了海洋的历史与未来,又展示了世界海军的现状与发展。相信,本丛书的出版,对于繁荣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防意识,激励广大海军官兵和青少年投身于热爱海洋、建设海洋和保卫海洋的事业中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认为,只有消灭美国舰队以后才能随心所欲。为此,他下了一个比珍珠港更大的赌注,动用了日本海军空前庞大的兵力。出乎山本意料的是,美国人准确破获了日军的密电码,把“宝”押在了中途岛,集中优势兵力,以少胜多,使日本联合舰队惨败而归。血尸推波,残肢逐浪,2000多名日本官兵葬身太平洋。从此,改变了大平洋战场美守日攻的战略态势。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堪称虎狼之师的蒋介石王牌军在“二战”亚洲战场立下的赫赫战功及在内战中又没逃过共产党部队正义的恢恢战网,读者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孙立人,廖耀湘,邱清泉、陈诚、杜聿明、张灵甫……这些蒋介石亲信将领的鸿鹄之志,上升历程、军事韬略、个性魅力及人性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