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即以英美为主体的分析哲学与欧陆为主体的人文哲学,原先少有接触和交流;但是最近几十年间,两派哲学家开始了“沟通”和“综合”的努力。其中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在英美一派可举罗索,在欧陆方面则首推本书作者,德国当代哲学家卡尔“阿佩尔”。 阿佩尔在本书中提出了“先验解释学”或“先验语用学”的概念。作者以康德先验哲学为起点,眼界涵盖不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综合海德格尔、给特根斯坦和皮尔士哲学、批判地吸纳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语言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等重思想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语言交往共同体”为中心观念的先验解释学一语用学理论。 本书由1973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是作者的哲学随笔,凝聚着作者睿智而深刻的哲思。上篇就哲学本身以及与哲学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如“走出神圣的哲学殿堂”“关于回归生活世界”“哲学的远见卓识”“哲学的妙用”“哲学的真理性”等,中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如“有预见的马克思”“辩证思维的灵活性与确定性”“辩证法的现实性”等,下篇侧重于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如情感、幸福、良心等问题展开论述,全书语言生动,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对于年轻人深入学习哲学以及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你经常感觉不快乐,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疲惫和厌倦, 如果你时常内心焦躁静不下来, 不妨读一读曾仕强教授的这本书。 一切皆逃不过因果,因果又衍生为缘。 为什么你与她错过?为什么你会结识他? 为什么你会成为现在的你?为什么你会与我有交集? 这都是因缘际会使然,种善因得善果,人生际遇无非是缘起缘灭。 如何把握良缘美眷,如何让自己广结善缘,求得善果? 不妨读一读曾仕强教授的这本书。
对方法进行反思,对阿甘本来说意味着一种考古学意义上的警惕:它是一种执着的思想形式,它的途径,是暴露、检视和阐明那依然晦暗、没有形成主题、甚至没有被说出的东西。因此,保持考古学意义上的警惕,也就是回归、甚至发明一种与一个“由相似和交感、类比和对应的密网支撑起来的世界”相协调的方法。阿甘本在这部简短却密实的著作中提及大量的作家和主题,这是为创造一门符号学或者说解释学而进行的探索的范例。 本书是阿甘本对三个有关方法的特殊问题的评论:范式的概念、的理论,以及历史和考古学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是阿甘本以跨历史的方式、从跨学科的视角仔细建构起来的。在文本中,阿甘本始终在致敬米歇尔·福柯,他重新思考并有效地利用福柯的方法,来重新表述他剔出的这些概念的逻辑。
本书以“还原与争辩”为论题,全面展现了海德格尔尼采阐释的解释机制,揭示了海德格尔如何以与尼采既接近又疏离的方式将尼采定性为一位形而上学家。就方法来说,海德格尔使用的是一种“还原论”程序,将尼采纷繁的哲学观点还原到哲学的几个核心主题上,又将这些主题置入形而上学传统中加以考察,从而将尼采定性为一位形而上学家。就立场来说,海德格尔把讲授尼采视为与尼采的“争辩”,并以此将尼采哲学从当时的流俗观点中解放出来,表达了与其基础存在论的内在一致性,也表达了尼采哲学与其后期存在历史之思的对立性,从而又与尼采保持的距离。就视角来说,海德格尔不是从文化哲学或生命哲学的视角理解尼采,而是从“存在哲学”的视角理解尼采。故本书的标题为“还原与争辩:海德格尔对尼采的存在论阐释”。
数十年来,形形色色的西方反人文主义思潮泛起,它作为自由主义另一种版本,看似激进,却受制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当中各种有活力的发展趋势,目的是要尝试建立另一种关于主体、现实、语言、文化与品位的知识商品化的模式。 本书在多种意义上为人文主义做辩护,而不仅仅作为对一种思想传统的献礼或服务。作者认为,人文主义曾是而且依旧是一种更加稳定的政治—哲学承诺,在对待变革问题上更加精细、更具耐心、更加冷静,而且或许更加严谨。芭芭拉·爱泼斯坦、凯文·安德森、罗伯特·斯宾塞和戴维·奥尔德森等学者分别从社会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后殖民主义、酷儿理论等角度论述了人文主义,贡献了多样而精彩的重要研究成果。书中还收录了蒂莫西·布伦南从语文学角度梳理维柯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导论,以及两位编者合写的结
在1976年底提出的生命权力问题的基础上,福柯打算研究在18世纪采用的这种新的权力技术。这种技术不同于规训机制,其对象是人口,并在了解其具体规则的基础上对人口进行管理。安全技术与以“放任自流”原则为治理合理性的自由主义密不可分。 福柯的分析表明了治理概念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从第四节课开始,福柯选择把自己的问题域转到治理史的框架下。这是一场理论政变,它突然改变了课程的前景:不再是关于安署的历史,而是关于西方现代国家的谱系,后者通过各种程序实行对人的治理。
鹖冠子以“天地之道”来诠释老子之“道”,这使得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黄老学特征。“天地之道”一方面突显了他的务实取向,另一方面则为他的“圣王之道”建立了形而上学的本体依据。他认为,君道是体,君位是用。世袭君主制必然导致君道与君位体用背离的情况,因此,他试图通过“选贤为君”的制度设想来解决这一难题。他创造性地将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民本结合起来,形成了顺爱之政的为政思想。他认为,政治是本体,军事是器用。他持有一种固本强用的军事观,固本强用的关键就是博选。在这方面,无论是杂家文献,还是兵家文献都与《鹖冠子》有很多共鸣之处。这说明先秦时期发生过一次有关博选的争鸣,鹖冠子即是这次争鸣的一个积极参与者。
本书从心理学和伦理学入手,对当下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和讨论。“善”既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同时又是非常实际的标准。面对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模式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大转型、传统生活方式的颠覆、日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个善恶模糊的年代,我们应该怀着对历史负责的心态深度思考:过去的善现在为何容易被一些人作为恶行的工具?善在今天到底还有什么含意?善的本源又是什么?
本书是当代认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批评了两种传统的认知证成理论——基础论和融贯论,并以填纵横字谜游戏为关键性隐喻,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认知证成理论——基础融贯论,后者介于基础论和融贯论之间,也介于先验论和科学主义之间,在本质上是自然主义的。
本书从《学术月刊》刊自2011年以来发表的现代文学语言研究论文中精选而出。现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受到《学术月刊》长期关注,近十年来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办了一系列相关学术会议,也陆续有高质量论文发表。本书遴选了其中16篇,分上下两辑和附录三个部分。作者包括陈思和、郜元宝、高玉、李怡、文贵良、王风、陈建华、王东杰等学者以及部分年轻学者。正如标题所示,他们将国语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问题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白话“国语”形成的语言因素、政治文化因素,以及现代时期影响国语发展走向的种种考量。语言研究打开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面向,已经越来越获得学界的关注。
本书通过对火的分析,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哲学是“爱智”之学,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几 千年中西哲学发展的历史,凝聚着人类对“形而上”问题的深邃沉思,也反映不同时期人类精神之时代精 华。在《哲学--智慧与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中作者通过“正面阐述”说明哲学是什么 ,与“负面否定”指出哲学不是什么,来论述哲学的本性。本书既是作者常年对生活的体悟和对哲学思考 的升华,也展示了作者对中西哲学理论融会贯通的丰硕成果。我国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这是一 本视野开阔、功底深厚、颇多新见的学术专著”。 《哲学--智慧与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 究文库》作者林可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