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共分五卷,包括规范卷、德行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名言卷,另有简编本和普及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担任顾问。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参考教材,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应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要求,现将此书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重排,吸收了专家和读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改正了初版中的讹误,将此书以更趋完善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中国传统道德名言是我们古人对道德实践和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丰富的伦理文化遗产,相当一部分以“名言”的形式众口传诵,余韵久远。本书收录了自殷周至近代辛亥革命长达三千年间所积累下来的道德名言近四千条,涉及经史子集等文献二百余种,学派涉及儒、墨、道、法。全书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古代希腊、中国、印度产生了;说它充满生机活力是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工作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而且它自身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形式逻辑,还有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拓展了逻辑学的研究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它的科学内容。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的科学。学逻辑、用逻辑能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楚,说话更明白,更会办事情。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道德哲学是关于优良道德或道德价值的科学,意味着:道德哲学就其根本特征来说,是一种规范科学或价值科学而不是描述科学或事实科学。这样,在科学的王国里,道德哲学便属于规范科学而与事实科学相对立。 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本身,并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但是,一个社会实行何种道德规范,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优良的道德规范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恶劣道德是社会停滞的基本原因。道德哲学正是研究优良道德的科学,因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便具有莫大的效用、莫大的价值。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谛。 本书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系列之一的《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内中具体探讨了:从四个命题推导出道德哲学的内容、凶手不应该把自己的指纹留在凶器上、应该杀死敌人而不应该杀死老狗、宁
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价值观的相对性问题:是否存在着儿童应具有的普遍的价值观?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最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发展阶段。这些成果帮助我们得出了一种道德教育的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而不是直接传授一些固定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
在《揭开行政之恶》一书中,艾赅博与百里枫论述道,正如去人性化行为与种族灭绝行为中所显示的,行政之恶的趋势已经深入到公共行政的身份认同当中。行政之恶的普遍特征是,从事普通职业的人们被卷入邪恶的行径,而本身并不自知其过错。在道德错位的情形下,人们甚至可能将自己的邪恶行为视为好事。 在一个流行“抨击官僚”的时代,《揭开行政之恶》企图为一种更符合伦理标准的、也更为民主的公共生活奠定一个基础,这样的公共生活意识到邪恶有可能发生,从而努力避免自己不自觉地走上这样一条道路:路的尽头就是国家支持下的去人性化行为及毁灭行为。 与初版相比,《揭开行政之恶》新版增加了新鲜的视角与材料。初版(1998)曾作为最杰出公共行政著作获颁美国公共行政科学院著名的年度奖“布朗洛奖”,美国管理科学院中有两个学部(公
义务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伦理学即是一门指导人们行动的学说。一般来说,一切伦理学说都应当是规范性的,但是,这些规范性要求对我们具有的来自哪里?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分析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所主张的关于规范性来源的四种不同的解释: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性认可和诉诸自律的理论,并以自己修改了的康德主义解释作为全书的结论。 这《规范性的来源》是作者在1992年于发表的关于人类价值的泰纳讲座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同时收录了G·A·柯亨、雷蒙德·戈伊斯、托马斯-内格尔和伯纳德·威廉斯对她讲演的评论,以及她对这些评论所做的回应。这种以论争的形式出现的著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在相互辩驳中寻求真理、在相互碰撞中推进学术的发展”这一学术的本质。
本书试图概述从泰勒斯( Thales)到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的西方哲学史,为有助于阐述,书中有人物、地点、文献的图片集,这些图片尽可能选自它们所涉及时期的原始资料。首先,只要行得通,都尽力把通常只用语词表达的哲学观念转换成图解,用几何隐喻的方式传递同样的信息。我在这方面得到的支持不多,因而效果并非都尽如人意。不过,看来这种叙述方法值得探索。只要行之有效,图像的说明具有更多的优势,即它不受任何特殊语言的束缚。
一位越战英雄,在离开战场三十年后,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却为何自责悔恨、郁郁而终? 一位在非洲从事人道救援的年轻女性,在经历战乱、腐败、贫穷和疾病的威胁后,为何仍能鼓足勇气,继续艰难的奉献工作? 一位在“文革”时期被好友出卖、受尽磨难的医生,当有机会复仇时,为何会选择将手中的刀剑轻轻放下? 美国知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医师阿瑟·克莱曼、费时数年对这些“苦难经验”细致观察和体验,并以深刻的洞察力提示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并超越地方性价值观所带来的限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