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收录了《谈美》和《谈美书简》两部作品。书中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作者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人生、美化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本书是大学通识教育教材。 本书共有15讲,包括:美与美学、艺术是什么、模仿、表现、形式、艺术界、艺术自主性、艺术的终结、艺术观念的现代转型、 艺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趣味与时尚、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记忆与怀旧、视觉文化与图像景观、审美身体景观。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材,也适合一般社会读者阅读。
《谈美·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写给青年人的美学入门书,以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将美学知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亲切自然,是最为经典的美学启蒙读物。其中,《谈美》是朱光潜早年留学西方时的美学思考和体悟,谈美从哪里来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提出“人生的艺术化”;《谈美书简》则是其耄耋之年的心血之作,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本书将两书合二为一,全面系统地呈现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指引读者踏入美学殿堂,领略一代大师风采,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26nbsp;%26nbsp;《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惟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研
本书介绍了先秦诸子以及古代诸“艺”(音乐、舞蹈、武术、围棋等)的“势”论;以翔实的资料和简要的评介重点展示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领域“势”论的建树和演进历程。后从艺术动力学的视角概括出“势”范畴的内涵和美学特征,论证了它的当代价值。
朱光潜,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等。此书,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3月初版,1929年5月再版,同年9月三版;此后上海开明书店于1931年、1937年、1938年、1940年多次出版该书。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在写《文艺心理学》等专著之余,完成的又一部亲切自然的小册子。书店在出版时,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广受欢迎。此书,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初版,1933年再版,此后各出版社也曾多次出版。 此次再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根据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9月三版为底本进行整理,《谈美》根据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
绝大多数成功,是抓住了复利:积小胜为大胜,积小事为大事,积小利为复利。知识就是可以复利的,可以不断传播的。没有复利,即使你今天第一,明天可能就会被超越。然而,大多数人是时间点的朋友,不是时间的朋友。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朴素的坚持,有时比无畏的寻求更重要。量变逼着质变,而不是量变带来质变。随着时间的拉长,边际成本足够低,收益才会慢慢变大。这就是复利的道理,这本书将会帮助你少走弯路,快速实现人生复利。
《历史的镜子》是我国有名历史学家吴晗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或奇人,或轶事,娓娓道来,也或者品评忠臣名将,畅谈才子佳人,纵论社会现象,文字洒脱,态度严谨,内蕴深刻,异彩纷呈,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 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然某些著作之成形,可追溯至民元之前若干年,因其有重要地位,亦酌情收入。 三、文、史、哲之分,原系西洋通则,本就不太适用于中国学术,故丛书不按学科分类,而是根据整理进度,顺次出版。 四、丛书所收诸书,原版均为繁体竖排,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此次做如下整理工作: 1.繁体字改为通行之简体,竖排改为横排(原书中一般“右表”、“左表”、“右文”、“左文”均改为“上表”、“下表”、“上文”、“下文”),但为充分尊重原著,原书中专名(人名、地名、书名等)及其译名皆一仍其旧,凡底本脱
本书旨在提出并探讨对美学的基本问题作出的解答。审美判断的本质和基础是什么?我们有什么根据,凭什么权利,按什么原则能够断定一件艺术品是好的、伟大的,或是不好的,为什么它和另一个艺术品比起来更好或更差? 近,一位著名的作者在谈到美学时,提出一种回避这类重大问题的论点。我觉得必须重提这类问题。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甚至在哲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如此突出,正是由于它提出了这些令人棘手的问题。我认为,正如下面要谈到的,如果这类基本问题得以解决,其他问题至少在原则上将迎刃而解;反之,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其他问题仍会惘然如旧。 美学的活动,与一般价值哲学的活动一样,很容易受到一种在文学批评和更具“客观”性质的科学研究之间的僭越性比较的损害。近代哲学的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进步是逐渐认识到,
本书以“意象”范畴为核心,以本体论为出发点,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意象”范畴形成的历史过程,观照其源流正变和文化积淀,从而对审美意象约建构及其主要特征作出系统的阐释,对与其相邻或相近的审美范畴,如“物象”、“兴象”、“形象”及“意境”等,也进行了界定和辨析,以期能在横向逻辑联系的层面上,探索相互融贷又各具形态的审美意识和感知方式,以辨其演变及深层的美学涵义。在对各种不同体式的审美意象特征方面,力图探寻其范畴的内在意蕴,追踪其发展轨迹,阐发了一些前人所未发的意见。故本书对所涉及的各美学范畴,力求推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