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南
该书是德里达2002—2003学年的课程讲义,也是德里达生前 一次讲课的内容。在这一卷讲义中,作者延续了 卷对于野兽和主权者问题的思想史考察,但将注意力聚焦于两个文本之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来回对读这两个貌似没有多大关联的文本,德里达考察了孤独状态、世界、暴力、无聊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它们影响着人和动物的不同存在方式。作者向读者展示,海德格尔对于“无聊”的存在论考察为鲁滨逊的故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而笛福的小说也为重新探讨海德格尔的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德里达在生命末期对死亡、他者等问题的思索,及其与布朗肖、列维纳斯等思想家的对话,为人们理解当代法国思想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 珍贵的参照系。
本书是在《现代西方哲学))1981年初版、特别是1990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再次修订而成的,可以看做是该书的第三版。这次修订的重点是力图进一步摆脱“左”的思想影响,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从整体上重新评价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由于这个新的版本在指导思想上与初版和修订本都有所不同,为了与之区分开来,我们将其改名为《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新编》与初版及修订本当然有连续性,但又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目标。初版的主旨是从无到有,初步搭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修订本力图对在“左”的影响下形成的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方式多少有些突破,使本学科的研究具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新编》除了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评价更加符合实际外,更着力于探讨如何促使我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
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宗旨,提出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使之与中国现代化文化相融合。所谓中国式解读,指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理论标准,它决定着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以及选择素材和审视结论的价值取向。具体有以下三点:1.用地道的中国话说外国的道理;2.以中国文化为参照开展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3.加强西方哲学研究同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联系和合作。基于此,全书分五篇:西方哲学总论;西方哲学史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大哲学”的观念。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德国 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誉,影响了一大批欧洲学者。本书就是法国 哲学家、当代 重要的解释学家保罗·利科与法国 哲学家杜夫海纳解读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思想的杰作。在二战中,他们二人作为盟军战俘,在战俘营共同研读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入门》等著作,两人合写的读书笔记,就是本书的初稿。本书精准地介绍了雅斯贝尔斯存在哲学的主要内容,为广大读者了解雅斯贝尔斯存在哲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做出了尖锐的批判,为读者揭示了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内在矛盾与困境,并指出了完善雅斯贝尔斯存在哲学的路径。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新维度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①梳理公共领域概念的历史流变;②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致思理路,阐明公共领域的类型学及其运行机制、公共领域“再封建化”和公共领域“去封建化”的历史演进,揭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真实面貌和思想演变;③阐述公共领域的民主政治功效;④阐释马克思和哈贝马斯视阈中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和解放潜能;⑤陈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遭致的批评和与其他理论家的论争,以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历史效应、理论回应与理论修正,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进行反思性评价;⑥探讨数字时代中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拓展及其延用。
神话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担当着精神灵魂的角色。从原始时代开始,中国神话逐渐形成相关的重要的文化认同元素。从兴隆洼的龙崇拜、河姆渡的鸟崇拜,到良渚的龙凤文化的交融、天地崇拜的交融,再到四方文化集聚中原,吴天上帝四灵五方格局的形成,中国神话数千年传承,绵绵不 ,至今香火鼎盛。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象征与精神符号,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历史的重要构成。本书讨论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史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展开对神话的解码工作。作者认为:神话是社会变革和人类精神自我完善的重要力量;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神话的根本内容,决定着神话的发展方向。本书阐述的中国神话的变迁史,展示的是中
晚近以来,西方学界对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兴趣复兴引人瞩目。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这种复兴并未局限于单一的思想流派,而是同时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领域中又有许多不同视角。且不论这些著述中的大多数质量如何,事实上此类著述没有完全摆脱对学科的非亚里士多德式割裂,这种割裂正是现代学术的特征。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研究,固然时有过人之论,但特点是缺乏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由以提出的政治维度的深入评价。相反,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的上乘之作,几乎无一例外地聚焦于《政治学》(Politics),以至于忽视了他的伦理学论著。尽管这种专门化有其合理需要,但仍需要一种研究以发皇亚里士多德将其思想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体的独特方式。 在亚氏三部伦理学作品中,《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问题至关重要
内容简介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初版于1788年;德国费利克斯?迈纳(Felix Meiner)出版社“哲学丛书”38卷《实践理性批判》,由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福尔伦德(Karl Vorl?nder)编辑,其1929年第9版成为一标准学术版本。本次影印据迈纳出版社1929年版的1959年重印本,除目录和索引外,正文部分共188页。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邓晓芒、杨祖陶译本据迈纳出版社1974年重印本,其边码亦是到188。
《加缪手记》收录了加缪1935年5月到1959年1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 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简明扼要地写下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多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 书信手记 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阅读加缪的手记,我们 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20世纪初,Ross主持《亚里士多德全集》牛津版的英译,该项目从1908年一直延续至1952年,共12卷。1908年,Ross英译的《形而上学》作为全集的第八卷率先出版。1924年,Ross完成其历史性著作《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带有导论和解说的校订文本》,该书达1100多页,对《形而上学》的古希腊语文本进行了精细的校勘和注释。1928年,Ross依自己的校勘成果,对1908年的英译本进行了修订,本次即影印牛津大学出版社1928年版。
由汉娜·阿伦特著的《人的境况》的主题是“我们正在做什么”。这是一部有着惊人的原创性和真知灼见的作品。1998年版比1958年初版时,许多见解更切合当下。阿伦特在研究现代的人道状况时,从人的行动能力角度来考察人类自身,她正当时指明的问题——人的能动性和政治自由的萎缩,技术和人文主义发展愈增强人的权力,我们愈无力控制自身行动的后果——仍然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难题。本书是一部永远应时的政治社会理论经典之作。
西奥多·阿多诺是德国有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靠前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其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很具特色的。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本书对阿多诺多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可谓阿多诺研究很全面的导引,很有学术价值。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早期作品,代表了他的“科学语言分析”。他阐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本书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 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 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交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 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 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作者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在本书中,韦伯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比较,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