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德里达2002—2003学年的课程讲义,也是德里达生前 一次讲课的内容。在这一卷讲义中,作者延续了 卷对于野兽和主权者问题的思想史考察,但将注意力聚焦于两个文本之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来回对读这两个貌似没有多大关联的文本,德里达考察了孤独状态、世界、暴力、无聊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它们影响着人和动物的不同存在方式。作者向读者展示,海德格尔对于“无聊”的存在论考察为鲁滨逊的故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而笛福的小说也为重新探讨海德格尔的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德里达在生命末期对死亡、他者等问题的思索,及其与布朗肖、列维纳斯等思想家的对话,为人们理解当代法国思想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 珍贵的参照系。
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宗旨,提出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使之与中国现代化文化相融合。所谓中国式解读,指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理论标准,它决定着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以及选择素材和审视结论的价值取向。具体有以下三点:1.用地道的中国话说外国的道理;2.以中国文化为参照开展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3.加强西方哲学研究同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联系和合作。基于此,全书分五篇:西方哲学总论;西方哲学史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大哲学”的观念。
\"治古希腊哲学, 难的或是前苏格拉底时期,因为那时的哲学家大多没有专著,流传下来的都是语录残篇,如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柏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不仅是英语学界该领域而且至今仍是 为基础的一部文献汇编和研究著作。此书既包括了前苏格拉底主要哲学家著作残篇的英译,也对其作了简明的系统考证、解说和研究。此书, 已有学者在翻译。 该书1892年首版,1908年二版,1920年三版,1930年的第四版成为经典版本。本次即影印Macmillan出版公司的1930年版。 \"
《导读布朗肖》围绕布朗肖的主题展开:文学、死亡、伦理学和政治。章和第2章讨论布朗肖的文学研究进路。第3章和第4章讨论死亡主题在其作品里的核心性。第5章讨论伦理关系及其与文学的关联。第6章至第8章讨论布朗肖的政治思想。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划分是作者自己而非布朗肖本人的安排。所以,在布朗肖的作品里,并没有专门论述死亡或政治的章节;他也没有用概括的方式总结自己,让自己的立场区别于其他理论家;更别提他会有那么一本单独论述某个主题的书了。布朗肖的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它固执地抓住“文学的可能性”问题,拒不松手。因此,即便有人说他的后期作品更关注政治和伦理学,但这些话题也都是在“文学的可能性”问题这个大背景下得到思考的。 布朗肖这种透过某位作者或某部作品来整体地思考文学的方式,是他留给批评理论最
施特劳斯对色诺芬的关注,属于“醉翁之意不在酒”,色诺芬不过是他理解古典思想的一个重要通道。施特劳斯想通过色诺芬来理解苏格拉底;因为“政治哲学的传统源于苏格拉底”。于是,色诺芬这本讲述家长里短的书,就成了一部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齐家有如治国,同时也是治国的基础。在施特劳斯细腻解读背后总是潜藏着宏大的关怀——他相信,“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一读再读色诺芬,对我们的时代有所发现”。
以“伏尔泰和卢梭”或“卢梭和伏尔泰”为题的研究为数众多,以至人们不敢再沿用类似的标题来写一本厚书。当然,伏尔泰和卢梭的对子很有法兰西精神的特性,在他们之前有过“笛卡尔和帕斯卡尔”、“高乃依和拉辛”、“波舒哀和费纳隆”,在他们之后又出了“保尔·克洛代尔和保尔·瓦莱里”……本书涉及的不是比较,而是对历史事件的历史性研究。我们想知道卢梭怎样看伏尔泰,伏尔泰又怎样看卢梭。 迪德凡夫人在给伏尔泰的信中这样写道:“后人将会把我们这个世纪称作伏尔泰的世纪。”当时如果有人对他们说:“不,后人将会把这个世纪称作伏尔泰和卢梭的世纪”,甚或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世纪”,那么迪德凡夫人会笑出声来,伏尔泰也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伏尔泰生前一刻也没有想过,卢梭其书其人将会在思想和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1765
斯瓦米·阿迪斯瓦阿南达所著的《冥想的力量》追随瑜伽和吠檀多这两个体系的方法和教导,研究冥想及其实践。本书的论述中,广泛引述了正统的文本。这些文本包括《瑜伽经》、《奥义书》、《薄伽梵歌》、《乌达瓦之歌》、《分辨宝鬟》、《对实在的直接经验》、《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福音》、《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大师》、《维韦卡南达:瑜伽与其他作品》、《神圣母亲室利·莎拉达·戴薇的教导》、《摩奴法典》等。还有一些冥想主题的教导分散在其他文本中,为了方便灵性探索者,也一并放在《冥想的力量》中。作者对这些文本的解释都是基于瑜伽和吠檀多的正统解释。
《加缪手记》收录了加缪1935年5月到1959年1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 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简明扼要地写下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多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 书信手记 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阅读加缪的手记,我们 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每个早晨、白天和夜晚, 我们竟然有这么多不同的面孔。 一万种时间,组成你我的人生。 看似平凡的每 ,都在回忆里闪闪发光。 -------------------------------------------------- 这是一部真挚动人的绘本,近百幅唯美的插画和如诗的文字,将你我人生娓娓道来。 在这里,可以看到生命的欢乐与诗意——儿时大雨中的嬉戏,与一生知己的欣喜相逢,和家人度过的每一个温馨的节日;在这里,也可以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成长路上的烦恼、家务繁忙的疲惫、所爱之人的离开…… 这是一部9-99岁都能看懂的人生纪录片,一份来自时光深处的礼物,献给所有心中有爱的人。
\"治古希腊哲学, 难的或是前苏格拉底时期,因为那时的哲学家大多没有专著,流传下来的都是语录残篇,如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柏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不仅是英语学界该领域而且至今仍是 为基础的一部文献汇编和研究著作。此书既包括了前苏格拉底主要哲学家著作残篇的英译,也对其作了简明的系统考证、解说和研究。此书, 已有学者在翻译。 该书1892年首版,1908年二版,1920年三版,1930年的第四版成为经典版本。本次即影印Macmillan出版公司的1930年版。 \"
“精神修炼”源自古代哲学,通过这种日常的实践,个体可以努力改变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自身。皮埃尔·阿多熟读歌德的著作,在《别忘记生活》中,他分析了这位德国大师在“精神修炼”这一历史悠久的西方传统中的地位。 “别忘记生活”是歌德针对“勿忘死亡”、“思考死亡”提出来的。对歌德来说,生活就是保持积极的状态,就是在当下采取行动。歌德以古人为典范,认为应该活在当下,捕捉每一刻的幸福,而不是迷失在对过去或者未来的浪漫感伤中。“部分和偏狭的自我”,专注于当下,用“俯视的目光”、“宇宙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歌德的思想中经常出现。这也是皮埃尔·阿多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视野里非常关注的主题之一。
1908年,英国古典学家、数学史家希思(Thomas Heath,1861—1940)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从古希腊文翻译的《几何原本》英译本,并附上了译者大量的评注,1926年推出修订本。1952年,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 丛书“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卷,依次收录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著作集》,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尼科马霍斯《算术入门》。其中《几何原本》的原文即是依据剑桥大学出版社希思的英译本重新排印的,而不收希思的大量评注。本次影印依1952年百科全书版,因为该版就只有《几何原本》的经典原文;而希思的大量评注对一般读者来说,价值不大。陕西科技出版社兰纪正、朱恩宽和商务印书馆张卜田的汉译本都是依希思的英译本转译。
他始终满怀热情,从不故作感伤,自由无碍地广泛论及诸如古典音乐、美术、摇滚乐、雕塑等众多议题;他记录“自由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逝去,讲述被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个人生活,分析艺术和极权主义的关系,并剖析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妇女解放,和美国牛仔的神话。
本书是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著作, 卷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欲初论”,主要研究意欲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欲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欲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五是附录,康德哲学批判。第2卷是对 卷前四部分内容的补充,分50章。
本书全面回溯了曾在世界范围内猖獗一时的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19世纪的保守主义传统,以及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和日本的四种形式的法西斯主义。本书还通过大量的材料,审视了西欧极右势力在政治活动中不断扩张的原因和在东欧及前苏联地区出现的民族主义情绪急速膨胀的现象。由于作者学识渊博、阅历颇丰,本书史料翔实,分析深刻而又不失生动。其中的插图,对各色人物、事件的刻画生动形象、简洁有力。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关于法西斯主义研究的价值颇高的著作,适合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