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改编在选文内容和注释体例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动。主要的有以下各点: 一 选文以历史上有代表性和影响大的哲学家或流派的著作为主,突出哲学思想资料,其它方面则从略。 二 选文一方面注意各哲学家或流派的主要观点,同时也照顾到能反映出其体系的全貌。 三 选文尽量保持其完整性,篇幅不长而重要者,选录全文,篇幅过长者则适当节选。 四 选文都作了简明的注释。以解释辞义为主,个别难懂的句子作了一些串讲。原来先秦、两汉部分的今译一律删去。注释中凡利用前人成果处,为节省篇幅,一概不引出处。 五 各家选文前,均列“史料简介”一项,说明选文来源和有关版本,重要注释等,以便学生进一步阅读各哲学家原著时参考。
本书由徐世昌先生草书孝经十八章,鞠稚儒先生篆刻每一章篇名,并用边款形式完成各章内容,书法与篆刻两种语言形式将《孝经十八章》这部儒家经典精彩呈现,编著者希望在用艺术方式让读者感受到美的享受同时,读者能在这部对传播和维护孝道起了纲领作用的经典中继续吸取其中积极因素,在现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该书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八开八十六页塑封包装,印刷精美,值得收藏!
魏燕利著的《道教导引术研究(东晋南北朝隋唐卷)》主体分作四部分。绪论部分是全书的铺垫,主要是对导引术的研究现状、定义和文化背景等作了基础性的探讨。后面三部分,是将本卷的道教导引术分作东晋之前、东晋南北朝和隋唐三段,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种分法主要是依据道教导引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和规律。本书的附录部分,主要是为读者展现,在道教导引术之前、之外存在的重要导引术文献,以便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导引术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像《诸病源候论》,虽出自隋朝医家巢元方,但其中所引导引法很多与《真诰》《太清导引养生经》和《养性延命录》等道书中的相同。可见,在中国古代导引术发展过程中,道教和医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神像仪态和法器等方面,画师们至今作为范本的有:《神像五百帧》、《神像三百帧》和《神像一百五十帧》。此外,依照成规如理描绘,而坛城主的眷众、褥座和火焰图等的布局概无绘就。其字数浩繁,加之咒文及仪轨必须具备,实出乎想象。一则面手很多,二则缺乏绘画原本,盖未敢现观描述;只绘制各自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神,从字面上可明了神的形态。因版本不一等故,一尊神也现观迥异,其法器与身韵各有千秋。但是,仍然依循如下一二范例而写。 这些神像出自何续,有关梵文注疏究竟有多少,译师与班智达从何师听闻灌顶、秘诀等流而传承的经过,若将它们分出个子丑寅卯,恐纷繁杂冗。但这里就通常在藏区传承情况、主要代表作,以及重要经论数目等,从主次方面着手,开宗明义,分述各类,概依色多仁波且。洛桑楚成嘉措的《广闻书》、喜
一切活的事物都在寻求更加美好的世界。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取知识。 企图缔造人间天堂的结果无一例外造成人间地狱,它导致不宽容。每一个人只有为自己可选择的志业而牺牲的权利,但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鼓励别人为一个理想而牺牲。如果生命不会完结,生命也就不会有价值;正是部分因为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才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本书涵盖了过去150年间学界对这卷书的研究心得,并在此基础上跨进一步。不单在欧美和汉语学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也为启示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和视野。
本书是有关中国前期禅学宗派、经典、历史与思想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从东汉安世高、支娄迦谶传译大小乘禅法经典,到中唐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弘传禅宗南岳与青原两系,历时七百年。所述禅学宗派,以菩提达摩一派禅宗为主,同时对早期的佛陀跋陀罗系、佛陀禅师与慧光、僧稠系,后期的天台宗与牛头宗等亦有探讨。本书注重禅经、禅理、禅法、禅史的结合,以解脱成佛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三阶段论为中心,说明从小乘禅、大乘禅到最上乘禅的发展轨迹,对于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大乘起信论》和《金刚三昧经》两部经典有深入地研究和独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