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之学,由来久矣。古之言命者,简而赅,故庖牺曰正命,仲尼曰天命,老聃曰复命,类皆以得之于天,赋之于人者,正其性、循其理、以安其命而已。滴天髓一书,相传为京图撰,刘诚意注,取通神、六亲为两大纲,自天道至贞元,凡分六十二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明代的命理学经典著作。
《呼吸之间(增订版李谨伯谈静坐与修大道)》编著者李谨伯。《呼吸之间》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最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奋兴布道家宋尚节主为奋战,足迹遍及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等地,为华人教会带来的复兴,其影响力延续至今。本书摘录整理自他四十多本失而复得的日记,许多珍贵的资料及老照片,带我们进入宋尚节那短暂却为主烧尽的一生深夜蒙主呼召、入精神病院、抛世上的尊荣于太平洋、主领无数激励人心的奋兴会、硝烟中南下北上、饱受疾病无情的煎熬.......他生命中的软弱与失败、刚强与得胜,一一展现人前。
精神向外追求,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它必须返观自身,找到一切价值的源头。内在的宝藏一直为我们所忽略,我们因为过分注重外在的物质欲望和追名逐利,而对于一直就拥有的那份精神源泉却无法享受。所有的灵性追求可以看成是扭转人的精神追求的方向,不再去寻求那个本质上不是你的东西,而是去发现那个本质上就是你的东西,意识回光返照,自觉自在,回到那个内在和谐的世界。如果向外追求,你就注定无法满足,因为那个不是你的东西不能满足你,只能使你迷失在异化的“他乡”,而只有回到心灵的“故乡”,你才能安身立命,找到精神的永恒的家园!戈国龙编著的《道上的风景——没有终点的旅程(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的,作者兼备学者的专业知识与修行人的精神修养,将学思与体悟相结合,从胸襟中流出了本书中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它表明
本书是中国大陆部系统探讨易学和佛教关系问题的专著。全书考证严谨,颇多新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本书从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在大量的手资料征引基础上,观照易学和佛教的“会通”关系,指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一开始就走上易、佛互相影响,激扬发明的道路,表现出易道相通的文化特征。从根本上说,本来是外来文化的佛教,只有实现与易道的结合,才有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易、佛的互动影响,境界高远,瑰丽多姿,鲜明地凸现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作者文字功底深湛,语言清丽优雅,本书作为学术著作,同时具有较强的欣赏性。
相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轫于春秋战国,至清末民国,各种相术流派层出不穷,不断发展完善。《柳庄神相》集前代相术之大成,提出许多前人未发现的独到见解,极大地丰富了相学知识,完善了相学理论,最难得的是开创了女性相术研究的先河,而且十分灵验。堪称是与《麻衣神相》双峰并峙的开山之作。此书以民国上海江东书局出版的《柳庄神相》为版本,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完善诠释,是相学研究爱好者不可不看的一部经典之作。
《百喻经》原为梵文,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南朝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百喻经》译文的语言朴素简洁,接近口语。采用偶音节拍,一般四字一句,结构风格极为整齐,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发展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98岁高龄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接触到印度佛教研究,已经有半仓多世纪的历史了。本书汇集了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诸多思论,内容涉及佛教的起源、佛教的教义、佛教创始人的生平及佛教兴起、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历史发展等。先生的研究,始于语言工作者对语言现象的解读,终于对佛教的评价,以及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作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即研究佛教的意义在于可以清楚地了解印度文化,从而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家底。
本书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是胡适先生对禅宗在中国传播、发展、演变的研究精粹集。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是一本在禅宗史的研究上有贡献的力作。先生以详尽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基础,对中国禅宗的形成、演变的历史环境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竭力的研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读者了解和研究禅学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中国近代佛教界的泰斗,新佛教运动的巨擘,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太虚大师。他融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唯识中观、法性法相,在佛学理论上提出了许多的见解,他的“人生佛教”理论,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在于: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浇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尝说:“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因此,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以鼓励僧众和信众从现实人生出发,由自身当下做起。这也就是说,成佛就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在人的日常道德行为中。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处安置,更淡不上佛陀果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