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田正编著的《世界概念的形成》的日文版于2005年出版,作者的写作背景是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日本和世界媒体上的反报道,作者注意到“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与其他世界有所区分、甚至与其他世界有着二元对立意味的概念,为此,他尽其所能地利用阿拉伯和波斯语的历史资料,并参考了西文文献,去弄清楚“世界”概念是在何时何地形成的。作者的结论是“世界”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存在于心中的世界,即理念上的共同体来使用,应与居民占多数的地区这一地理空间区别开来。人们不应该继续不加思考地滥用“世界”这一概念。《世界概念的形成》出版后在日本获得了好评,许多新闻和杂志针对此书发表了书评,并获得了“亚洲太平洋奖特别奖”,2010年获得了伊朗的“Al-farabi国际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久远,历史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历史的长河滚滚而过,大浪淘沙,沉淀保存下来的文献乃是片金碎银尤为珍贵。我国民间(私人、家庭)流传下来的训诲劝诫类文献,直接反映了人们当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比那些堂皇的官方儒家经典更直接、真切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这些读书人、士大夫教诲其子孙后代的教育读本,全面周详地阐述了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更涉及到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可和为当今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的参考资料。此类名言家训往往文字精炼玲珑、生动直白、琅琅上口,极具欣赏价值。作为历史的产物,它们自然会恶化杂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我们持扬弃的态度,做了整理、剔除的工作,同时希望读者有正确的判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收录了毛泽东读十本哲学教科书、著作的批注和一篇读书摘录。时间跨度为1936年11月至1965年以后,也就是说,这本批注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认识程度。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撰写的哲学专著并不多,早期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以后根据革命实践的需要,撰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合起来被称作《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除此之外,毛泽东为了在全党全国普及辩证法,还利用各种会议及时地穿插一些通俗的哲学观点。晚年毛泽东将唯物辩证法应用在分析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事实说明,正是由于毛泽东坚持了《实践论
异化概念涵盖了现代性研究的三个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人”、“物”和“关系”,因而在现代性研究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而黑格尔和马克思,均为对现代性研究作出过奠基性贡献的思想巨擘。在现代性视阈中研究二者的异化理论,或者从二者的异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性,虽然可能只是重走他人已经走过的老路,但若仔细探寻,或许能返本开新,在恢宏思想的源头处汲取新的营养,乃至期待能有新的发现。
朱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一,考察这一哲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具体内容必须注意:一方面,整个朱子哲学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静止结构,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经历复杂演变的动态体系。另一方面,组成这一学说总体的命题大都不是意义单一的命题,朱子哲学中的哲学命题和他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在内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含义。这两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学的复杂性。因而,本书注重从时(历史演变)空(层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对朱子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达到对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的具体把握。
《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巫士唐望的世界》主要内容简介: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在《巫士唐望的教诲》中讲述了他跟随印第安老人唐望学习的过程。他在书中详细地指明,培药特、魔鬼草等能够致幻的植物是如何打开了他的“知觉之门”,让他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巫士唐望的世界》记录了卡斯塔尼达在《巫士唐望的教诲》出版之后重返墨西哥,继续存唐望的指导下学习印第安的经历。
《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讲述了:老庄学不仅自身形成了一个十分浩繁博大的学术系统,而且跟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密切相关。老庄学与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两学的发展交融共进,与儒、道、释三家关系错综复杂。《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所论,主要选取历代有代表性的老庄学文献进行思想史的分析,试图揭示历代学者在诠释老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创新和时代精神,由此凸显老庄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学术活力。
憨山大师是我国晚明佛教高僧之一,曾在晚明佛教的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把憨山大师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广搜博引,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主要集中在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的层面,重在厘清其佛学思想与唐宋佛教的传承关系,以及与后来“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主张的内在联系,厘清佛学与儒学、宋明理学相互吸收又各自为用的关系,乃至高僧在复兴佛教方面的思想认识、修持主张的差异等。
本书对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的研究是在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基点、批判借鉴西方交往和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中笔者力图体现两条线索:从历时态来看,一方面从哲学史的角度回顾和总结了主体间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即主体间性理论萌芽于近代主体性哲学中,并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成为哲学研究中的显学。另一方面对主体问性的现实发展阶段和特征也做了划分和研究。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划分的社会历史三形态,既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的交往和主体间性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将此概括为:阶段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直接的主体—主体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原始状态;第二阶段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主要以业缘为基础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间接的“主体—客体”关系,是主体间
悲剧精神的本质乃是人在苦难中向自由人格的生成,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悲剧精神的传承是从古希腊到西方当代的传统,悲剧精神的维度也是探索西方文化本质特征的重要思路。本书以西方悲剧精神的文化构成与美学延伸为中心问题,在手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吸收文化人类学、神话一原型理论、文化哲学、审美文化学、政治哲学等现代思想文化理论和美学研究方法,并结合现代性问题对西方悲剧精神的古希腊维度和基督教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美学阐释,从而将西方文化及其悲剧精神的研究推向纵深。